俗话说“冬至如大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来临之际,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及“新课标”下的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们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们的自理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的态度,积极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与协作能力,勉县老道寺镇丁家庄小学开展了“饺满冬至 福满校园”劳动实践活动。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名医张仲景眼见灾民们饥寒交迫的惨状,便将羊肉和祛寒药材一起熬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分给穷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很多人耳朵的冻伤得到治愈。人们感怀张仲景的恩德,从此每逢冬至便模仿着做“娇耳”。因此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据文献记载,饺子风靡于唐宋,在明朝成为约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古代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角儿、水点心、扁食等。而“饺”则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于宋朝。现如今,饺子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多寓意。比如,“更岁交子”中,“交”与“饺”谐音,以此代表团圆如意。种种妙趣横生的寓意,使饺子成为了寄托美好心愿,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明信片。
同学们围在一起,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认真地包着饺子。有的像小笼包,有的像元宝,也有的饺子馅挤漏,忙着打补丁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一盆盆馅料和一片片欢声笑语一起被包进了饱满的面皮中,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饺子。
慢慢摸索,亲手实践。薄薄的饺子皮变成了饱满的饺子,每一个都是孩子们亲手创造的成果。“清水飘芙蓉,元宝落玉盘。饕餮世间味,最是此物鲜。”热腾腾的饺子终于出锅了,一阵诱人的香味弥漫开来。同学们舀起满满的一碗,围坐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吃到嘴里,美在心里,愉悦感和成就感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中久久回荡。
本次劳动课程,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冬至的由来,感受了中国传统民俗节气的独特魅力,更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合作、分享的能力,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实现了劳动教育日常化、特色化,真正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相信,这些经历将会成为孩子们童年时光中最宝贵的财富!(陈 荣)
责编:杜鹏飞
编辑: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