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

凤翔一日游:文化与美食的邂逅

农历正月十二,阳光暖煦,微风轻拂,正是出游的好时候。因为春节放假时间调整,女婿金亮和女儿刘沛迎来了难得的同休,本周仅周日能放松休憩。外孙润乔也兴奋得不行,天还没大亮就嚷着要出去玩。刘沛早早就把早餐准备好了,一家人8点吃完饭后,便兴致勃勃地出发,开启了这次期待已久的全家出游,目的地是凤翔区,我们打算去泥塑村、东湖游玩,还要奔赴美食一条街大快朵颐。

一踏入泥塑村,我就被眼前热闹非凡的景象震撼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街道两旁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琳琅满目的泥塑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民间艺术博物馆。

润乔兴奋得像只欢快的小鹿,紧紧拉着我的手,一步都不肯让我们抱。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看着那些色彩鲜艳、造型各异的工艺品,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嘴里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他会拉着我凑近摊位,认真地欣赏每一件作品,一会儿指着胖嘟嘟的娃娃泥塑,一会儿又对威风凛凛的生肖动物泥塑感兴趣,那专注的模样十分可爱。

我的眼睛视力不太好,孩子们一直劝我少看手机。大家在欣赏工艺品时,我没忍住,在一个店铺门前看了一会微信。没想到,刘沛眼疾手快,立即偷拍了我眯着眼睛玩手机的两张照片,还发到了家庭群里。我一看就明白,她这是在委婉地提醒我少玩手机呢。果不其然,不一会儿,手机短信提示响了,是妻子发来的短信:“老乖,少看手机,保护好眼睛,听话。”我看着短信,忍不住笑出了声,心里满是温暖,知道大家都是在关心我。

凤翔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历经千年传承,早已成为当地文化的独特符号。其制作工艺相当考究,每一尊泥塑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先用当地特有的黑黏土精心塑形,这一步至关重要,艺人凭借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让泥土在手中幻化成各种生动的形象,或憨态可掬,或威风凛凛。塑好型后,要进行阴干,这需要足够的耐心,确保泥土干透而不出现裂纹。接着是打底,用白色的颜料均匀涂抹,为后续上色做准备。上色环节堪称点睛之笔,艺人们选用鲜艳明快的色彩,以红、黄、绿、黑为主色调,色彩搭配大胆而和谐,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精美的图案,让每一尊泥塑都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些泥塑题材丰富多样,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美好寓意。最常见的是生肖泥塑,今年是蛇年,蛇形泥塑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有的盘曲而卧,蛇身线条流畅,鳞片刻画细致入微,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有的则呈灵动的游动状,身上绘有寓意吉祥的花纹,色彩斑斓,十分喜庆。还有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的作品,像哪吒闹海,哪吒脚踏风火轮,手持乾坤圈,神情果敢坚毅,海浪被塑造得汹涌澎湃,让人不禁联想到那段精彩的神话情节;还有福禄寿三星的泥塑,福星笑容满面,怀抱如意;禄星手持书卷,神态儒雅;寿星鹤发童颜,额头饱满,长长的胡须垂至胸前,他们周身都装饰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富贵、长寿的美好向往。

可爱的娃娃造型泥塑也十分吸睛,胖嘟嘟的脸蛋,红扑扑的,笑容纯真无邪。有的娃娃手里抱着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有的骑着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这些娃娃形象传递着人们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和对家庭幸福美满的期盼 ,看着就让人满心欢喜。

刘沛被这些精美的工艺品吸引,在摊位间仔细挑选,可最终只对麦秆工艺品情有独钟,买下了一个麦秆制作的蝴蝶摆件。那蝴蝶翅膀上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麦秆拼接而成,在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精美绝伦。而我们其他人挑选了几个小巧可爱的泥塑,准备带回家留作纪念。

离开泥塑村,我们前往东湖。此时正值早春,树木依旧光秃秃的,四周的花草也都还未开花,一片寂静,却也有一种别样的古朴韵味。踏入东湖,湖面有的地方还结着冰,有的冰已经开始融化,湖水看起来不太干净,破坏了些许美感。湖边有些花坛显然维修时间不长,崭新的砖石与周围略显古朴的环境稍显格格不入。

刚游玩一会儿,润乔就瞌睡了,于是刘沛陪着他在一处安静的地方休息,金亮则陪着我继续游览东湖。我最喜欢读苏东坡的诗句,一直对他的才情与豁达深感钦佩。在景区里,我看到墙壁上介绍苏东坡在凤翔日子的事迹,好几大章节,我都认真看了一遍。从他初入仕途来到凤翔担任签书判官,面对水利失修、百姓饱受水患之苦,他亲自勘察地形,四处查阅资料,最终带领百姓疏浚东湖、修筑堤岸,到后来他在公务之余寄情山水,在东湖边留下诸多传世诗作,每一段故事都让我对他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们首先来到君子亭,这座亭子造型古朴典雅,飞檐斗拱,庄重又不失灵动。它周身被光秃秃的树木环绕,即便如此,那枝干的姿态也为亭子增添了几分苍劲之感。遥想当年,苏东坡常与友人在此相聚,把酒言欢、吟诗作对,尽显文人雅士的风流。他曾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身处这君子亭,愈发觉得人生之路漫漫,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更应珍惜当下。站在亭中,闭上眼,仿佛能听见他们爽朗的笑声和激昂的诗句,感受着东坡先生的才情与豁达。

从君子亭出来,沿着湖边小径漫步,便到了洗砚亭。据说,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时,闲暇之余常来此地挥毫泼墨,洗笔砚于湖中,久而久之,湖水都似染上了几分墨香。亭子不大,却充满了文艺气息。亭子的木质结构上,有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东坡专注于书法创作的模样,他笔锋游走如龙蛇,留下一篇篇传世佳作。彼时他年轻气盛,初入仕途,想必也在这一方天地里抒发着自己的壮志豪情,正如他在诗中所写“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满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接着,我们来到苏公祠。祠内供奉着苏东坡的塑像,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仿佛在思考着民生大事。塑像周边,陈列着许多与苏东坡相关的诗词、书画作品,从中可以深切地了解到他在凤翔的政绩和文学成就。看着这些展品,我不禁想到他“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洒脱,即便面对繁杂政务,也能保有这般豁达心境。他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坚守内心的那份浩然正气,实在令人敬佩。

随后,我们来到喜雨亭。这座亭子有着特殊的意义,苏东坡曾在此写下著名的《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质朴的文字中满是对百姓生活的关切以及对自然的热爱。站在喜雨亭下,轻声诵读着这篇文章,仿佛能看到当年他与百姓一同欢庆降雨的场景,感受着他与民同乐的情怀。在这方天地里,他将个人的情感与百姓的喜乐紧密相连,“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尽显他的民本思想。

之后,我们登上一览亭,东湖的景色尽收眼底。湖面波光粼粼,虽不见远处山峦,但眼前的湖水与周边古朴的建筑、光秃的树木相互映衬,倒也别具一番景致。就像苏东坡在困境中总能看到希望,他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能以乐观心态面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豁达坚韧的精神,让我在欣赏眼前景色时,也不禁思考人生的起伏与坚守。

在湖边,还有个一人多高的陨石,不知是真是假。在我看来,它像普通的矿石,可我也和一些游客一样,在石头上面抚摸了好长时间,仿佛这样就能触摸到来自宇宙的神秘。

逛完东湖,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刘沛早上就提前在网上预定了特色美食,我们直奔预定的餐馆。刚走进餐馆,各种美食的香气便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我们点的手工面粗细均匀,根根劲道,入口爽滑,配上浓郁的汤汁和鲜嫩的配菜,每一口都让人陶醉。还有那独特的臊子,香气四溢,让人回味无穷。除了手工面,我们还品尝了当地的特色小吃,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风味,让味蕾沉浸在一场美妙的盛宴中。

不知不觉,下午五点多了,太阳渐渐西斜,我们带着满满的快乐和回忆,踏上了返程。虽说停车不太方便,东湖的景色也有些美中不足,但这一天在凤翔区的游玩,依旧让我们收获了许多。不仅亲眼见识到了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欣赏到了别样的自然风光,还品尝到了令人难忘的美食。更重要的是,苏东坡的故事和诗句,让我深深触动。他一生起起落落,却始终能乐观面对,为百姓尽心尽力。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生活,往后的日子里,我也要像他一样,用心对待家人,多关心身边的人,认真过好每一天。

想到妻子和畅儿要过元宵节才回来,心里又多了份期待。等她们回来,一定要把今天的趣事一五一十地讲给她们听,让这份快乐延续下去。

作者:刘世文,旬阳市平安乡人,喜欢用文字记录心情,享受文字带来的静谧和安宁。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