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吴堡:丹青绘就生态卷 笔墨皴染文明魂

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湿地间开凿水网,构建出”城水相依”的生态城邦;两千年前,都江堰将岷江激流化作润泽天府的生命动脉;七百年前,紫禁城的建造者用”金水河”编织出天人合一的建筑密码。这些镌刻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态智慧,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萌发新芽,编织着人类文明史上最为壮观的绿色发展长卷。

翻开《齐民要术》,”顺天时,量地利”的农耕智慧跃然纸上;研读《水经注》,郦道元用脚步丈量出的水文图谱至今闪耀科学光芒。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壁画中,商旅在绿洲间穿行的场景,正是古代丝绸之路生态文明的生动写照。这些流淌在典籍文物中的绿色基因,构成了中华文明最深邃的精神底色。

在浙东四明山区,护林员仍在使用宋代《林泉高致》记载的”以虫治虫”古法;福建土楼群落延续着明清时期”屋后有林,屋前有塘”的生态格局。这些穿越时空的生态实践,恰似文明长河中的珍珠,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中折射出新的光芒。

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堪称现代版”愚公移山”。三代造林人用五十八年时光,将”黄沙遮天日”的荒原变成百万亩林海,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在东海之滨,世界首台深海悬浮式风机”扶摇号”正将汹涌波涛转化为绿色电能,单台机组年发电量可达4500万度。

数字技术为传统生态治理注入新动能。长江流域建立的”生态眼”智能监测系统,通过10万多个传感器实时感知母亲河脉动;敦煌戈壁中的光伏电站,用人工智能追光系统让发电效率提升23%。这些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生态治理的时空维度。

“天空之眼”卫星传回的图像显示,中国新增绿化面积相当于4个韩国国土。新能源汽车产业指数曲线与碳排放强度下降曲线形成完美”黄金交叉”,预示着绿色转型的经济拐点已然到来。在粤港澳大湾区,红树林修复工程创造出”蓝碳银行”新范式,每公顷红树林年固碳量可达普通森林的6倍。

上海崇明岛上,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勾勒出未来城市样板:可再生能源占比达90%的”零碳社区”,与候鸟共栖的”垂直森林”建筑,5G智能灌溉的都市农田。这些创新实践正在解构传统城乡边界,描绘着诗意栖居的新可能。

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坐标系上回望,从良渚水城到现代海绵城市,从都江堰到三峡工程,中华民族始终在用独特智慧解答人与自然的关系命题。当数字孪生技术遇见传统生态智慧,当碳中和目标邂逅东方生态文明,一幅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新时代”千里江山图”正在徐徐展开。这幅长卷里,既有工笔细描的匠心,又有泼墨写意的豪情,终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画轴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东方印记。(谢江帆)

责编:刘朋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