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改革创新

汉中市:打造公共就业服务品牌 为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力量

为促进群众稳岗就业,打造“兴业在汉中·乐业在家乡”公共就业服务品牌,今年以来,汉中市人社局部门聚焦“3552”现代产业体系和17条重点产业链条,制定出台《重点企业招工引才服务保障办法》,以“三张清单”“四项机制”和“五大行动”助力重点园区企业招工引才,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社力量。

“三张清单”精准服务企业

重点企业项目清单摸清“底数”。积极对接产业园区,建立产业链和重点企业项目清单,调查发布10个急需紧缺项目和89个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全面掌握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人才用工情况,摸排用工招聘计划,做到企业项目现状、人员缺工、专业人才需求和薪资待遇“四清”。

人力资源供给清单盘活“存数”。整合人力资源数据信息,加大与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对接沟通,建立人力资源供给清单,综合劳动者求职、失业人员登记等信息,向重点企业项目推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和不充分就业人员,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

人社服务专员清单做强“指数”。建立人社服务专员清单,全市585名人社干部“一对一”包联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861个,结合“进知解”和“亲商助企”活动,定期对接企业梳理招工引才难题,“点对点”落实服务责任,快速响应各类需求,确保重点企业健康发展、重大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已收集用工招聘、人才引留、融资扶持、员工培训和社保减免等5类197个问题,协助企业解决用工8270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00余万元,兑付惠企补助30余万元,设立园区就业创业服务机构3个、培训机构11个。

“四项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发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桥梁作用,引导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用工指导、员工招聘、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等服务。深化“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等八大行动,构建人力资源信息库和需求库,搭建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供求信息无缝衔接、精准匹配。

健全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成立技工教育联盟,促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做大做强技工教育规模。完善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联动机制,优化调整办学专业,鼓励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与重点企业联合举办“定向班”“冠名班”和“直通班”,实现“培训+就业”无缝衔接。

健全用工环境提升机制。编制企业薪酬分配指导手册,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为企业和职工合理确定薪酬提供参考依据。巩固“无欠薪”城市创建成果,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评定,督促指导企业改善职工食宿条件、提高福利保障水平、畅通职业发展通道,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健全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机制。引导企业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按需开展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出台技能人才评价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引导企业科学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待遇,营造拴心留人良好环境,确保技能人才安薪在汉、安心留汉。

“五大行动”化解用工难题

实施“精准招聘行动”。全方位、多渠道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充分运用直播带岗、春风行动、招商推介会、重点企业项目展播等形式招工引才,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招聘、时时有服务”。每季度组织开展“政校企合作”和“校企直通车”服务活动,按需开展“项目专场”“行业专场”和“企业专场”专题招聘会,实现招聘活动精准化、精细化。全市目前累计举办招聘会241场,服务全市2000余家本地企业和11万余名劳动者,发布本地岗位7.2万余个,解决重点企业用工3000人次。

实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访企招才行动”。充分发挥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常态化开展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访企招才”活动,定期到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现场访问对接,提供人才招聘、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服务外包等服务。

实施“技工院校顶岗实习行动”。组织重点企业进校园开展招工引才推介活动,引导驻汉各高校、技工院校开展企业用工需求调研,优化调整专业设置,按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指导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按照地域相近和专业匹配原则,就近安排企业面试和专场招聘,引导毕业生到本地重点企业顶岗实习,解决阶段性用工缺口难题。全市累计组织2563人到本地企业顶岗实习,留用1568人。

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聚焦我市产业结构和新经济新业态实情,搭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平台,摸清企业培训需求,建立技能提升台账,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和技能提升培训9656人次,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人力资源供需匹配度。

实施“共享用工促进行动”。建立7个市县区零工综合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共享用工信息,互补调剂余缺用工资源,按需组织专场活动匹配富裕劳动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合法权益,倾力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用工需求。(赵斌 李亮 冯桥)

 

责编:朱刚

编辑:雷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