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建设的有关要求,做好革命文物的保护、展示、管理、利用,推动协同研究中心建设走深走实。2月14日,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中心发展建设研讨会、“革命文物保护运用与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召开。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刘曙光研究员,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和平,陕西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王金青,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处处长薛少鹏,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协同中心主任蒋林,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主任赵荣出席会议,会议由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协同中心主任刘妮主持。
大会伊始,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协同中心主任蒋林简要介绍了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研究方向及获批以来取得的显著成就。他希望,中心未来能够持续依托陕西丰富的革命文物红色资源,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提高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水平、构建革命文物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和平期望中心能够充分发挥高端平台作用,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革命文物研究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产出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提供学术支撑;强化育人工作,将革命文物研究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建立相关研究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革命文物研究专业人才;推动协同创新,加强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合作交流,提升革命文物研究、保护、利用、传承能力。
陕西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王金青提出中心建设要筑牢思想根基;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部署,明确建设目标,通过协同研究,提升革命文物保护水平;要紧密结合陕西革命文物资源,深入挖掘革命精神,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养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强化技术支撑;要打造优质平台,形成工作合力,推动革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心最重要的学术支撑机构,负责审议、评定和决策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等,其成立将进一步推动革命文物研究领域的创新与进步。中心学术委员会聘任仪式上,陕西省文物局革命文物保护处处长薛少鹏宣读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张和平与王金青共同为刘曙光研究员颁发主任委员聘书,为赵荣教授、蒋林书记、刘妮馆长颁发副主任委员聘书;刘曙光为15位专家学者颁发委员聘书。
学术委员会首届会议上,专家委员们讨论并审议了中心学术委员会章程和中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围绕中心的课题研究计划、教育实践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跨学科合作计划及决策咨询服务计划提出了重要意见和具体建议。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曙光主持。
学术研讨会环节,刘曙光、梁星亮、刘妮分别围绕革命文物协同研究创新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延安道路,全域保护、创新阐释、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等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会议由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赵荣主持。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曙光解读强调了革命文物的重要性、特殊性、多重现实意义,阐述回顾了革命文物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对推动革命文物工作的专业化、特色化、系统化、协同化发展提出了系列建议。他对中心的发展目标定位、优势特色方向、建设举措抓手、未来发展规划以及目前取得的重要成果均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表示学术委员会将充分发挥职责、积极承担重任,为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导咨询和智力支持,推动中心不断产出标志性成果和重大业绩,将中心建成为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革命文物研究平台、育人平台、展示平台。
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建研究院院长梁星亮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深度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延安道路:审时度势、趁势而为的必由之路,文化自觉、理论创造的创新之路,局部执政、制度构建的建国之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治党之路,化“危”为“机”、砥砺前行的奋进之路五个方面,全面解释了为什么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全盛时期”。
延安革命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协同中心主任刘妮围绕中心未来三年发展规划,以六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为抓手,在题为“全域保护、创新阐释、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主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心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全面推进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9位专家围绕革命文物思政育人体系、革命文物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革命文物概念与定级、数智时代革命文物阐释与传播、红色文物故事发掘与传播、延安时期红色美术研究等领域做了专题报告和工作开展经验分享。最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书记李军作总结发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北政法大学、延安大学、延安革命纪念馆、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陕西斯诺研究中心、陕西省博协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等相关领域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师生代表参加会议。(谢芸姣)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