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临近年终,不法分子将电信网络诈骗“黑手”伸向了未成年人。11月份,10岁的小学生小明在家上网课的间隙,使用手机玩起网络游戏,过程中有人发来私信,说可以给小周送游戏皮肤和游戏装备,还能一起晋级。
“哈喽,蛋仔派对游戏最近出现新皮肤和装备了,特别炫酷,加微信好友扫码可以免费领取,一起升级吧。……”
“哇塞,太棒了,我现在就加你。”
在添加完这个陌生网友后,小明就收到一个二维码,对方说扫码就能领取游戏皮肤和装备。小明扫码后,对方提示操作错误,打来了微信语音电话,小明按照对方操作,在没有提供账号密码的情况下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被不法分子分三次总共转走了8000元。
有不少的家长认为,我家孩子只是上上网、玩玩游戏,他还小,又没钱,怎么可能会被诈骗呢?问题来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网络诈骗到底都有哪些手段?不法分子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对未成年人来展开诈骗的?孩子们为什么会频频上当受骗?我们又该如何防止未成年人被诈骗?
下面,麟游法院给大家介绍一下几种常见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诈骗
第一,免费皮肤“大陷阱”。打着“免费赠送皮肤”的旗号,诱导孩子偷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
第二,红包返利“杀鱼盘”。诈骗分子通过短视频网站、聊天工具等渠道发布红包返利虚假信息,诱骗未成年人入群,然后以手续费、转账费、红包费等多种借口来进行诈骗。
第三,“防沉迷”骗钱财。以“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为由,通过屏幕共享等手法,欺骗未成年人获取其亲属微信或者是支付宝账号以及支付密码来骗取钱财。
第四,假明星发“假福利”。诱骗未成年人进入到粉丝群,然后一步步地进行诈骗。
针对玩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不法分子首先通过所谓的送游戏装备或者是游戏币为由,来诱导未成年人将他们添加为好友,而未成年人使用的手机通常不会绑定银行卡,诈骗分子就以“未成年人不能进行操作”为由,让孩子设法取得家长的手机。最后,他们又会诱骗未成年人通过网络视频通话,偷窥孩子家长的手机验证码,再利用一些网络支付APP的漏洞,盗取其银行卡里的资金,实施诈骗。
未成年人社会经验缺乏,判断力不足建议家长不要将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和密码、手机支付密码等信息告知未成年人,引导他们不贪小便宜,不随意与陌生人聊天,并告知孩子不要盲目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来源不明的网址链接,只要涉及扫码汇款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切实提高未成年人防诈骗意识。
如遭遇借租、买卖“两卡”、兼职打电话、发短信、或发现诈骗软件、短信、电话、不良网站等疑似电信网络诈骗情形,请及时拨打110、反诈专号96110进行举报,也可登录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网站进行举报。(供稿:麟游县人民法院)
责编:朱刚
编辑: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