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犯罪年龄逐渐低龄化(14周岁以下),低龄化犯罪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令人触目惊心。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笔者分析社会变迁给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带来新的特点和趋势,从而提出对应的预防策略。
新时代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
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低龄未成年人(14岁以下)犯罪是值得关注的现象。根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低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在校园欺凌和故意伤害等领域,2024年初,河北邯郸初一男生被杀案震惊全国,三犯罪嫌疑人均未满14周岁,除过这类极端案例,校园欺凌和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在全国各地、不同时间不断在上演。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社会治安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首先,校园欺凌作为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其特点表现为:一是广泛性和普遍性。校园欺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欺凌现象,而且涉及的学生年龄层次广泛,从小学生到中学生都有涉及;二是重复性和持久性。许多校园欺凌事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具有重复发生的特点,有的甚至持续多年,给受害者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三是复杂性和多样性。校园欺凌的动机和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身体攻击、语言暴力、网络欺凌等,且往往涉及多个未成年人的共同参与,使得事件的性质更加复杂。其次,故意伤害作为另一种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低龄化趋势。涉及未成年人的故意伤害事件中,施暴者的年龄往往偏小,这反映出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的不足以及对暴力行为后果认识的缺乏;二是易发于群体冲突。未成年人的故意伤害行为常常发生在群体性事件中,如群殴等,这说明未成年人之间的冲突处理方式可能倾向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三是社会化教育的缺失。这类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教育有关,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更容易采取极端和暴力的方式。
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问题。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环境,它在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心理发展、品格塑造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往往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在发生变化。流动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家庭、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特殊家庭类型的增多,导致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完整的父母教育,这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品格塑造产生了负面影响,例如,河北邯郸初一男生被杀案中,被害人和三犯罪嫌疑人均是留守儿童。二是父母教育能力的不足。部分家庭父母由于各种原因(如教育水平、时间、经济条件等)可能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无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子女,导致未成年人在面对问题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解决途径和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一是过度保护和溺爱。部分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使得未成年人缺乏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挑战,容易采取不当甚至违法的方式来应对。二是忽视和冷漠。另一些家庭则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表现出忽视和冷漠,这种家庭环境下的未成年人可能会感到被遗弃和不被重视,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增加了走向犯罪的风险。三是家庭暴力和虐待。家庭暴力和虐待是对未成年人影响最为直接和深远的家庭教育问题,它们不仅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原因。
学校教育问题。学校教育问题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部分学校的教育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阶段,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培养。这种教育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导致逃学、旷课等现象,这些都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的潜在风险。此外,学校教育中的欺凌、霸凌行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纠正,极易使未成年人形成负面的价值观,进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学校安全问题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在校园内,如果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被轻易打破,一旦遇到问题,就可能选择错误的解决方式,从而走向犯罪。比如,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不仅侵犯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也破坏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长此以往,学生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都会大大降低,这对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社会问题。首先,是社会不良风气对低龄未成年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低龄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喜欢模仿,极易被带偏。在网络高速发展时期,各个网络平台内容多样,不乏一些负面内容,例如暴力、强奸、盗窃等等犯罪内容,低龄未成年人很容易模仿并实施。其次,社会普法工作不到位,无知无畏,很多时候低龄未成年人对自己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还处在懵懵懂懂状态,没有法律意识。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低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经验以及法律意识都尚未成熟,犯罪行为可能影响其个人整体的长成、未来的教育和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其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质量。未成年人犯罪对家庭的影响同样是深远的。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往往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可能导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紧张,家庭的和睦氛围受损。父母或监护人可能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出现家庭暴力、离婚等社会问题。
对社会的影响。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对社会治安构成了直接威胁。低龄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判断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模仿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给警务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难度。
应对新时代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
家庭教育策略。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价值观、行为习惯的第一课堂,其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社会学习环境,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家长应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传递社会公认的正面价值观,如诚实、尊重、公平、责任等。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理解和接受这些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其次,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独立思考是指孩子能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增强他们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再次,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自我约束能力是指个体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冲动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制定并遵守规则,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监督其执行情况,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最后,家庭教育中的有效沟通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开放、诚实的沟通渠道,让孩子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孩子遇到问题或压力时,家长应该耐心倾听,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家庭教育在预防新时代未成年人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通过提供正确的价值观教育、鼓励独立思考、培养自我约束能力以及建立有效沟通,来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远离犯罪的风险。
学校教育策略。在新时代背景下,未成年人犯罪新特点的出现,无疑给我们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犯罪行为的低龄化、网络化以及团体化,而这些变化背后,往往是未成年人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教育的缺失。因此,教育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要策略,也是培养新时代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与实践。道德品质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和教授上,更重要的是要引导未成年人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创新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如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悟道德的真谛,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是非对错,避免因道德品质的缺失而走向犯罪的道路。其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强化法律意识的教育。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也是每个公民行为的边界。在未成年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法律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之中,使学生从小就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通过学习法律,未成年人不仅可以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还能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从而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依法处理,避免因为法律意识的淡薄而作出违法的选择。此外,教育教学改革还应包括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信息爆炸和多样化的今天,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界影响,甚至出现价值观的偏差。因此,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预防策略。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在这方面应加大投入,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以减少他们接触不良环境的机会,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首先,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一个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课余活动的场所,它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政府加大投入,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保证活动中心的基础设施、活动内容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还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教育机构的合作,丰富活动的种类和质量,满足不同未成年人的需求。其次,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减少他们因为课余时间的空闲、无聊而去接触网络、实体等不良信息和环境的机会。通过组织各种体育、科技、艺术、公益等类型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还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再次,政府加大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投入,还可以通过活动中心的组织和引导,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活动中心内,可以定期组织模拟法庭、法治教育课程、消防安全演练等特定主题的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模拟的实践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最后,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还应建立健全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活动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符合未成年人的发展需求,真正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可以通过第三方评估、家长和社会反馈等多种渠道,对活动中心的服务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并据此调整和优化方案。
司法预防策略
在新时代背景下,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这要求我们不断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以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之更加符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犯罪预防的需求。例如,可以借鉴少年司法规律中的预防性、柔性和能动性原则,制定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刑事、民事和行政法规,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为其提供教育保护和帮扶教育。其次,在司法机构改革方面,可以考虑设立专门针对未成年人的司法机构或部门,专门负责未成年人的案件审理、法律援助和矫治教育等工作。这样的机构或部门应具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机制,能够快速响应未成年人的特殊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犯罪预防和教育矫治工作。再次,教育矫治措施的优化也是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体系的重要内容。除了传统的惩戒和处罚措施之外,还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矫治,如设立专门的教育矫治机构,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心理咨询和社会适应指导等服务,帮助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减少再犯的可能性。最后,建立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未成年人司法体系完善的重要保障。这包括加强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帮扶体系。通过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可以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全面、多元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预防犯罪。(作者:定边县人民检察院 贾玉娜)
参考文献
[1] 于小川;韩张琛;.校园欺凌之治安干预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39;No.223:134-144
[2] 邓喜莲;.未成年人刑事责任治理与制度完善的法理思考[J].社会科学家.No.288:116-121
[3] 张丽霞;.风险评估与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的精准化构建——以未成年人司法模式转变为切入点[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v.42;No.229:130-141
[4] 桂梦美;孙平;.罪错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理论供给与实现愿景[J].河北法学.v.42;No.369:111-131
责编:张颖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