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

旬阳古韵 云上绽放——探索千年古城第六期(蜀河电报局)

旬阳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地东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旬阳便是陕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枢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旬阳市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如三国时代的孟达墓、明代的旬阳文庙、清代的黄州会馆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见证了旬阳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讲好旬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旬阳市博物馆特别推出“旬阳古韵 云上绽放——探索千年古城”线上展。本期推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蜀河电报局。

蜀河电报局旧址,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蜀河镇乾益巷,北挨钱庄旧址,外观仰视如长方体的高台,俯视则似倒置的盝顶:瓦屋面,上房是二坡水,其后檐水入阳沟(排水沟),前檐与其余三面(一坡水)汇入天井。砖砌围墙三面即正面与两侧面(背面即前述之排水沟),以一层之窗户下沿为界,其下部为实心,上部为空心(外皮是砖,内填三合土,利于散热),顶苫瓦,居中又叠瓦垄起脊。墙厚45厘米,高约9米,面阔11米,进深15米。前面(正面)一层辟1门2窗,二层3窗,南面开一侧门。进入院内,其平面布局是一天井院,分上下二层。一层门厅、上房均面阔三间;进深,门厅为5米,上房为8米;天井进深2米,面阔2.6米;原为大通间(不设隔墙而以柱与梁枋作为连接和支撑),是电报局设备和工作区域。楼上绕天井一周为宿办用房。

IMG_256

IMG_257

2018年7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蜀河电报局旧址以建筑风格特点而言,为适应商贸活动的需要,当时的街道房屋在布局上,于临街的一面全为铺面,即在庄基以上楼枋以下,留出一米多宽的前廊,檐柱不接地,金柱间装以板壁,檐下高敞,可分上下二层,面阔小者2间,大者5间,在铺面房后再连属一进或数进天井院。各单体建筑之间有突起的山墙墀头,少数为封火墙相间隔,构成楼下看来整齐划一,楼上至屋面部分则追求变异的古街区特有的风貌。各地商贾中的同乡为了聚会和联系,显示本帮生意的兴隆,实力的雄厚,免遭欺辱伤害,竞相建立自己的帮会组织,修筑会馆,如陕帮的三义庙、黄帮的黄州馆、回帮的清真寺、武帮的武昌馆、江西的万寿宫(江西会馆),船帮的杨泗庙,还有湖南会馆以及本地帮的火神庙等。迄今尚存古建筑、古民居102处,其中商贸货栈有“鸿茂泰”、“恒玉公”2处,会馆有黄州馆、清真寺、杨泗庙3座。

IMG_260

电报房,据说为欧洲某传教士所建,其用途本来是商务用房,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782-1850))。据1996年版《旬阳县志》(卷七 工交城建  第三章 邮电  第一节《邮电机构》)记载:民国八年(1919),安康——郧阳单铁线架至蜀河口,在蜀河口设转电报房。蜀河口是陕南东部的主要商埠,素有“小汉口”之称;由于商旅经常利用电报来获取信息,当时的电报业务量剧增,为了适应商贾之需,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将转电报房改为营业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河郑(老河口——南郑)铜线工程竣工,装莫尔斯电报机1部,将营业处改升五等电报局,隶属安康电报局。设局长、报务员、线路维护员、杂役各1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老河口——南郑线路工程中除铜线外,还增补安康至白河的3.0毫米粗铁线一条,于洵阳、蜀河向上通安康,往下可通白河。自此开始办理长途电话业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安康电信局派人将蜀河电报机拆除,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撤局。民国三十五年(1946),设立报话代办所。民国三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948年4月15日),蜀河第一次解放,因国民党军队破坏了线路,代办所停办。电报是通信业务的一种,属于工业社会的一项重要发明,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从而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旬阳电信事业起源于蜀河镇,无论机构设置还是设备配置都处在当时的领先地位(包括县政府所在地的县城)。现在历史的脚步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电信事业的发展,传播工具的进步和由其带来的巨大效益,都不是此前的时代所能想象的。而电报房作为那个历史时期电信事业的产物,其发挥作用的时间将近三十年(1919—1948),并且能基本完整地保存到今天,这一实例在其他地区也许并不多见,那么,它的历史价值当然更是不容被忽视的了。电报房的科学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里或者说它具有哪些特色呢?由于各人的眼光和欣赏角度的不同,其评价固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如果将其放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蜀河古镇当时的环境风貌来稍作考察和分析,就会至少发现其两个特色所在:一是功能与用途。电报房原本是欧洲某传教士为开展商务活动所建,以满足实用的要求为出发点,所以它不同于其周围林立的会馆和豪宅公馆庄院,讲究雕梁画栋,争奇斗艳;空间本来就有限(占地面积仅160余平方米),没必要或者是不愿意把钱花在那些无谓的装修和雕琢上,可能这也反映出国人与西方人价值取向的差异。那个欧洲的传教士当时的商务活动抑或是传教活动开展的怎么样,我们不得而知,而后来用作电报房的时间却是比较长的,说明完全满足了实用的需要。二是设计理念。除了满足实用,不事奢华之外,内部空间利用采取“小区域,大空间,多用途”的方式,对当今的建筑设计而言,也仍然存在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还有,这座在当年并不起眼的建筑物保存到如今,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的目光,说明了什么呢?是说明了能在普遍性之中突显其特殊性;不在意突出特色,却反而成就了其特色所在。(供稿:河源 )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