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未分类

昭陵博物馆:昭陵刻石文碑

昭陵自贞观十年十一月葬文德皇后始,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葬太宗及稍后,其北司马院内外列置了三件(组)石刻作品,分别是《昭陵刻石文碑》、昭陵六骏石刻屏、十四国君长圆雕石刻像。

IMG_256

《昭陵刻石文碑》龟趺及欧阳询书丹的残碑

《昭陵刻石文碑》,亦名《文德皇后碑》,贞观十年立,唐太宗撰文,欧阳询隶书。该碑早年已佚,近年发现残块,故尺寸不详。记述该碑的文献最早的是《太宗实录》(已佚),著录了太宗撰写的原文,但因不是金石著作,故未对碑石情况作说明。《资治通鉴》在贞观十年十一月条叙及此事云:“冬,十一月,庚午,葬文德皇后于昭陵。……帝复为文刻之石,称皇后节俭,遗言薄葬,以为‘盗贼之心,止求珍货,既无珍货,复何所求’。联之本志,亦复如此。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历代对《昭陵刻石文碑》著录的著作有《金石录》《京兆金石录》《宝刻类编》《宝刻丛编》《醴泉县志》《陕西金石志》《续修陕西通志稿》《昭陵碑石》等,皆云太宗御撰,欧阳询奉敕隶书。宋游师雄《唐太宗昭陵图》载此碑竖于昭陵北司马院外东侧。

200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昭陵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对昭陵北司马院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发现的数十通祭陵碑中,认定两通是明代截断《昭陵刻石文碑》而镌。

其一,碑高122厘米,厚39.5厘米,宽67厘米,孤形碑额。碑面文字泐灭已尽,弧形碑额篆题“御制祝文”四字,题额方式及字体与发现的数通有年号的明代祭陵碑相同,故可定此碑为明代祭陵碑。在该碑榫部碑面存有隶书“率更令臣欧阳询奉”等8字。这些字皆右倒90度,若将该碑左倒横放,则这些字为正向竖排。这说明,这些文字非该碑镌者所刻,而是该碑所取之石上的原字。考古工作者认为,该碑原石即 《昭陵刻石文碑》。隶书“率更令臣欧阳询奉”内容亦与文献记载吻合。欧阳询曾任太子率更令,其书法世称“率更体”。该碑厚39.5厘米,亦是昭陵刻石文碑的厚度,高122厘米,弧形顶部和榫部明显有斜刹,说明打磨并不严重,据此,可知《昭陵刻石文碑》的宽度亦是122厘米。

其二,碑高138厘米,厚39.5厘米,宽55.5厘米,弧形碑额,碑面文字磨灭严重,不可辨认,唯落款处隐约可辨“正统元年”四字。“正统”是明英宗朱祁镇年号,凡14年,即1436年至1449年。该碑厚度及石质与有欧阳询隶书的明祭陵碑同,考古工作者认为,此碑原石亦是《昭陵刻石文碑》。

另外,昭陵北司马院外右侧现存一断裂龟趺,长154厘米,残宽76厘米,高74厘米,铆口宽39厘米。考古工作者认为,该龟趺乃昭陵刻石文碑之龟趺,因为认定的《昭陵刻石文碑》厚39.5厘米,符合碑厚比铆口宽度稍大的唐代制碑习惯。这也印证了游师雄《唐太宗昭陵图 》对《昭陵刻石文碑》的记载。

清叶昌炽《语石》言“有唐一代书学,如日中天”,又言在真书领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各擅胜场,难可轩轾”,唯在分隶领域,欧阳询独领风骚,云:“唐承汉魏之后,分书宏伟,犹有古法。国初欧、虞、褚、薛诸家,惟信本(欧阳询表字) 兼工此体。”《昭陵刻石文碑》残块发现以前,欧氏隶书作品仅发现两件,一为《宗圣观记》,欧氏撰序并书,陈叔达撰铭,武德九年(626)立于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县),一为《房彦谦碑》,欧氏书丹,李百药撰文,贞观五年(631)立于山东章丘。《昭陵刻石文碑》残块的发现,弥补了百年来金石学家难睹该碑书法风采的遗憾,又证明了两宋金石学家对该碑记载的准确性,无疑是昭陵考古的重大收获。(供稿:昭陵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