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和现在工作的地方叫竹林关,是丹凤县龙驹寨南面的一座小镇。元时此地竹林茂盛,是东通汉口,南连郧阳,西去山阳,北达龙驹寨的水陆关口,故取名:“竹林关”。丹江与银花河在此交汇,自古为丹江航运必经之道。明清时,丹江航运发达,竹林关街道千蹄接踵,帆樯林立,商贾云集,辉煌一时,素有“小江南”之美誉。
我就在这座美丽的小镇上班。上班时从我住的龙驹寨去小镇有两条路,一条是古路河的盘山公路,明清俗称茶马古道。古时候,丹江下游的货船在竹林关卸货后运送茶、盐等货物到龙驹寨的道路,沿着流岭余脉盘山架岭,蜿蜒曲折,距离大概50公里,驾车需要一个小时。后来由于社会发展,本地又修了一条高速公路,沿着丹江架桥凿洞,取曲为直,到龙驹寨的距离变为了30公里,大大减少了往返的时间,代价是单趟要缴纳20余元的过路费。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情形:迫于时间,一般就选择走高速,宁愿多花点钱,不能耽误工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偶尔也走走茶马古道,既舒心闲适,快慢随意,又能减少费用,便也心安理得。
古路河的茶马古道于我来说,也有一番情愫。记得在2000年时,那会我刚参加工作,被组织分配在距离竹林关镇5公里的一个村小教书。刚来到小镇,人生地不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举步维艰,就连到小镇街道买个日用品都无法完成。偶尔搭乘别人的交通工具来到小镇,看到街面上的善男信女,打扮的花枝招展,油头粉面,婀娜多姿从我面前走过,对我这个青春少年,内心便多了份美好的遐想和祝愿。于是我便老老实实的攒了一年的工资,置办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家当——一辆两轮摩托车。当我骑上摩托车走在古路河的公路上,迎面吹来的小风温柔的抚摸着我的脸庞,路边的小溪蹦蹦跳跳格外的欢畅,路边不知名的树木也纷纷响应,拂动着臂膀,摇曳生姿、万种风情,轰鸣的发动机,响彻在周围的山谷。后来,我用我心爱的小摩托如愿以偿的带上了我女儿的母亲,她也在小镇上教书。恋爱期间,每逢周末回家,我在前面驾驶摩托,她在后面搂着我的腰坐着,长发随着车辆的颠簸而上下飘动,我的心也在上下飞动。就在这条路几年的见证下,我们共同走进了婚姻的殿堂。虽然对于我们两个二十几岁从学校走入学校,又从未走出学校的年轻人来说,未来一切充满憧憬而又未知,但我们继续在这条每周、每月、每年都走的茶马古道上继续奔驰着。
后来,国家修建沪陕高速大通道,刚好要经过我所工作的小镇。于是遍地开工,工程车、打桩机日夜施工、忙碌不停,红旗、标语插遍沿途的大山小谷。更有甚者,小饭店、小理发店也开遍了附近的沟沟岔岔。就这样万众创业的时代整整持续了3年。在2008年的某一天,这个小镇迎来了万众欢呼的那一刻——高速路通车了。这个小镇也如愿以偿的获得了个出口,从此告别了翻山越岭出行的时代,小镇上人们出行、务工更加方便,使得小镇“小江南”的头衔也更加光彩夺目。我们在小镇上工作的人再也不受冬天冰雪阻隔,在亲朋好友里也更加令人羡慕。这是小镇的进步,也是整个时代的进步。
再后来,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又一次来到了竹林关工作、生活。小镇四周山峦上的树木较之前更加粗壮茂密,而我头发却已日渐稀疏;眼前的丹江和银花河水依旧奔流向东,逝者如斯,而曾经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也在生活的磨砺下更加成熟;头顶的这方天空依然澄净湛蓝,我带着两鬓霜花背负着生活守望初心,一直向前。有时候甚至都忘记看看脚下的路。
鲁迅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诚然!世间的路有很多条,当你选择了其中的一条,或许是高速坦途,或许是茶马古道,它们都会承载着某种记忆,成为你人生一段美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孙烈,号南山逸翁。生于1979年,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系丹凤县某局干部。喜好书法、摄影,徜徉在字里行间,善于用独特的视角耕耘生活、感悟人生。
责编:杜鹏飞
编辑:鄢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