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治国,武以安邦,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统治者遵循的治国模式,也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政治措施和两种有效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国家政权坚强支柱之一的武备力量在开拓疆土,抵御外敌,维护国内政治秩序和稳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代女皇武则天深谙此道,更懂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的深刻含义,于是对武备力量的建设高度重视,尤其在选拔武将人才上展示出全新的姿态和无比的创意,设置武举,确立武举制度便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创新形式。
(此图片截图于纪录片《大唐帝陵》)
武周大足元年十月,已是77岁高龄,身为大周皇帝12年之久的武则天,从神都洛阳返回长安,在此居住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实施了七项重要举动,其中一项便是设立武举,诸多文献对此都有明确记载,如《唐会要卷59兵部侍郎》曰:“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天下诸州,宜教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贡举例送。”《资治通鉴》也说“长安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此后唐杜佑的《通典》,北宋王钦若的《册府元龟》,南宋宋应麟的《玉海》,宋末元初马端临的《文献统考》都认同这一观点,在本史料不同的章节中都做了记载。唯《旧唐书卷24礼仪志》在时间上有出入:“则天长安三年,令天下诸州宜教人武艺,每年准明经进士例申奏。”分析当为长安二年之讹误。既然有“初设”的表述,说明以前是没有的,所以长安二年(702年)既是唐代武举设立的时间,也是我国武举制度确立的时间,并被学界认可,达成共识。
(此图片截图于纪录片《大唐帝陵》)
那么,作为当时一种具有开创性和时代特色,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这项制度都有哪些内容,操作上又有哪些具体程序?今天,我们聚焦武则天对选拔武将的要求和选拔武将如何进行考试这两点,在诸多专家学者从事研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试做简要叙述,以飨同好者。
对选拔武将提出的要求
武则天提出的要求,史书上并无专门的记载,其主要内容在她的一道圣旨中有明确体现。这就是于长安二年所颁布的《搜访贤良诏》,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极力搜访,广延贤良而作出的一道诏书,明确要求各级官吏要积极举荐有军事才能的人,规定“会须搜访,不得称无。”虽然不是专门为了选拔武将颁布,但选拔武将也是此诏书的一部分,从表述的内容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此图片截图于纪录片《大唐帝陵》)
第一要选拔具有“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俊”式的谋将,即英明谋略盖过当代,雄才大略超越时人,其中韩指汉代三杰之一韩信,白指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孙是指春秋时期的大军事家孙武,吴是指战国时期的大军事家吴起。他们都是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战略家,被称为古代兵圣四杰。就是说要选拔如韩信、白起、孙武、吴起这样智勇谋略,运筹帷幄,具有战略型和军事家头脑的统帅性人物。以谋制敌,以智取胜是古代军事家的谋略经验,被后人所推崇。武则天在这里如此强调,说明古代先贤的军事谋略很有内涵且丰富多彩,在未来的实践中值得借鉴和充分运用。
第二要选拔“力能拔距,勇绝蒙轮,冒白刃其如归,扫苍璧而不顾”式的勇敢无畏,冲锋陷阵的勇将。力能拔距比喻力大无穷,一如扛鼎,“勇绝”是指勇敢,“蒙轮”当指冲锋陷阵,白刃是指锋利的刀剑,苍璧当指上天。在战场上就是看见了白刃也不惧生死,得罪了上天也在所不辞,符合这样的标准才是英勇善战的武将。武则天不单单是对武力行为上提出的要求,更强调作为一名武将要有不惧战死的气魄和坚强的信念以及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资料来源:
许友根《武举制度史略》,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
王士祥《隋唐科场风云》,大象出版社,2019年7月。
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
文稿:樊英峰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