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神木市:以“千万工程”为引领 推动农业强市建设

近年来,神木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一产革新发展”战略,以农业强市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粮食安全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治理提升等多方面的创新实践,神木市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粮食安全保障:夯实农业强市根基

神木市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稳面积、提单产,筑牢粮食安全底线。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8.3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8.6万吨。通过建设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示范区5.5万亩,辐射带动14.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提升至68.18万亩。同时,持续推进“两杂”良种补贴,小杂粮保有面积稳定在14.4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2.3万亩,大豆及油料作物稳定在13.5万亩,形成了多元化的粮食生产格局。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并重。神木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设立三级、四级田长180余人,完成耕地提质改造192.5474公顷,新增粮食产能28.882万公斤。通过新建高标准农田2.15万亩,推广旱作节水农业3.57万亩,全市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110.5626万亩,耕地撂荒治理成效显著,农地农用格局更加稳固。

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引进高产优质、抗逆抗旱的玉米、蔬菜新品种167份,建立“三新”配套技术示范区,推广旱作集成技术核心示范1万亩。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全年补贴农机1586台,报废更新农机106台,玉米机收损失率降至1.99%,谷子机收损失率降至1.68%,粮食产能显著提升。

特色产业发展: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神木市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

“菜篮子”工程丰富多样。全年猪、牛、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3万头、10万头、180万只、108万羽,肉类总产量达3.4万吨,禽蛋产量达0.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5万亩,红枣、酸枣、山地苹果、稻田蟹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

品牌培育与产业融合。成功打造“石峁农香”区域公共品牌,培育神木黑豆、神木肉牛肉羊等多个市级以上产品品牌。通过“企业+村集体+脱贫户”“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模式,建立广泛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实施黄河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8%以上。通过“拦沙坝+”模式,建设淤地坝12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平方公里,发展林下经济1.5万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防返贫底线

神木市围绕“136”发展战略,结合“3主6特”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建立“四个一”工作机制,形成2979名网格员“周排查”、四支队伍“月核查”、市级干部“月回访”的常态化监测模式。累计反馈核查风险预警信息1.06万条,开展跟踪回访102户,确保防返贫监测全覆盖。

帮扶基金精准发力。制定出台《防返贫帮扶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对符合条件的17户对象救助41.77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压力。

项目衔接资金高效使用。2024年共到位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5775亿元,实施项目248个,完工率达97%,资金支出率达97.56%,确保了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产业融合带动增收。通过“千村光伏”行动,2个电站覆盖100个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均达10万元以上。深化“村企结对”行动,促成90个村与88个企业结对,落地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治理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神木市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和“一号工程”,分类施策推进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年建设和美乡村66个,投入资金约11.43亿元,完成民居改造近7000户,新安装路灯2500盏,新修农村道路27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0余万平方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3%,天然气等清洁取暖覆盖率达66%,基本实现5G信号全覆盖。

“三大革命”提质增效。完成农村户厕改造3649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出台《神木市“垃圾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市326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场站集中接管运营,运行率达70%。

乡村治理与文明建设。修订完善326个行政村的《村规民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530余场次,评选“十星级文明户”4334户。通过“平安建设文艺宣传”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15000余册,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神木市始终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举办全市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建立326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选派35名驻村第一书记和64名工作队员,推动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深化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颁发不动产证书33451宗,实现“应登尽登、应发尽发”。推广“一户一田”2.5万亩,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人才与科技支撑。选聘130名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2万人次,培育高素质农民271人。通过“头雁”项目,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动力。

经验总结与启示

神木市的乡村振兴实践,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以下经验启示: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神木市根据南北区域资源禀赋差异,北部发展规模化现代农业,南部发展小而精的特色农业,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统一。

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新品种引进、农机装备升级、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神木市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产能。

注重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神木市将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通过“拦沙坝+”模式、林下经济等创新实践,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党建引领,凝聚乡村振兴合力。神木市通过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培育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神木市的乡村振兴实践,不仅为资源型城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神木智慧。未来,神木市将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供稿:神木市农业农村局)

责编:杨拴明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