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佛坪县人,大都知道西岔河村的老街,曾经是西岔河乡人民政府(现在是西岔河镇)的所在地,而与老街隔河相邻的草街,知道的人却很少。老街旁边这条不太宽敞的河流就叫西岔河,草街在老街的河东。
60年前,也就是我刚记事的时候,草街子有10多户人家,清一色的都住的是草房。那草房一字排开,街坊相连,“草街”因此得名。从汉中步行到西安自古有一条近道,就是经洋县雍子沟上迷峰岭,过佛坪县西岔河草街再经白崖子继续北上。所以那时候西岔河古道上南来北往人流不断,人流带动物流,草街对面的老街商铺林立,家家户户都开有门面,生意做的五花八门。108公路建成之前,每逢农历的一、四、七逢场,老街上人头攒动,买卖兴隆。草街这边则是女客云集的场所,这里主要是一些流动商贩从外地带来的五颜六色的花丝线、各种规格的针头线脑、顶针鞋拔,附带精美的刺绣饰品,当地巧娘新妇的绣花鞋垫、枕套等也前来同台竞卖。这,吸引了周边方圆的大姑娘小媳妇前来挑选购买。
草街有一家四川人开的裁缝店,店主姓叶,他的裁缝手艺在当时远近有名。每次母亲带我赶集,都要来裁缝店转转。草街所有与女性相关的买卖都以裁缝店为核心沿街展开,货比三家,引得女客们七嘴八舌,评头品足。草街上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女性的爱美之心,古来有之——那时我不懂母亲为啥一遇逢集都要来草街转悠转悠。每当集日散场,离家不远的商贩货郎挑起货担,带上集市上被挑剩的货物,沿河边小路尽兴回家,远途的客商则要在老街马家客店住宿歇脚,隔日再到别处赶场。因为是交通要道,马家客店除了逢场以外的日子,也是迎来送往,客流不断,生意红火。在我记忆的深处,当时佛坪县的康县长,下乡骑一匹大黑马。在那交通极为不便的时候,他从大河坝走到草街就天黑了,得在马家店子住一晚,第二天再回县城。康县长的勤务员刚把大黑马牵到庙坝院子,那大黑马便在地上打起滚来,一街两巷的人都出来看稀奇。这时康县长会和围观的众人握手打招呼,嘘寒问暖,现场一片欢声笑语。我挤在大人中间凑热闹,康县长看见了,他微笑着摸了摸我们头,县长的手很温暖,多少年来,这种感觉记忆犹新。
草街也是西岔河人民教育的发源地。解放初的西岔河乡人民政府,办公场地就在老街黄姓地主家的四合院里。这时候,政府在草街的两间草房里办起了学校,让和我一样的穷人家孩子,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古老的草街从此响起了郎朗书声。这,就是原西岔河中心校的前身。再后来,108公路(开始叫0702路)建成从老街南边500多米的地方通过,乡政府搬进了在108路边新修的办公楼,学校也迁到108路边,成了后来的西岔河中心校。供销社、邮电所、信用社营业所、医院、兽医站、食品店、粮站、食堂…..如雨后春笋沿108国道两旁鳞次栉比,西岔河新街悄然形成。人来车往,电灯电话,日用商品琳琅满目,电影戏曲定期公演,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而老街和草街则随着古道的冷清而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随着西岔河镇政府迁建到三教殿,西汉高速公路、西城高铁先后建成通车,佛坪进入高铁时代,108国道车流人流越来越少,让老西岔河那些曾经的热闹离我们也越来越远。
时过境迁,也日新月异。今天的草街虽找不出当年的繁华,但是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享受到的是旧貌换新颜的文明进步。草房子不见了,一排两层小洋楼和砖木结构的瓦房,挺立在草街草房原来的地方,平坦的水泥路(当年的街道)旁伫立着太阳能路灯,只是行人稀少,找不出一点街市的气息了。让老汉我欣喜的是,我们西岔河村现在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老街和草街因其曾经的历史又被各界关注。今年我67岁了,但我相信一定能看到草街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再次焕发出人们期待的新貌。(作者: 罗关明)
责编:朱刚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