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在院生活的幸福指数,近日,陈仓区中心敬老院组织40名老人前往凤翔区开展金秋之旅活动。
早上8点,40多名老人着红色志愿者服和帽子,在院子里排着队依次登车。迎着朝阳,随着大巴车缓缓启动,本次金秋之旅正式开始。在车上,领导介绍了本次出行的目的意义、出行地点,并对本次活动提出了“安全、文明、有序”三个方面的要求,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一路上,工作人员和老人们都兴致勃勃、情绪高涨,有的唱红歌,有的说快板,有的吼秦腔……,大家高高兴兴地向目的地进发。
在红色革命主题广场,老人们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千秋”纪念碑,讲解员为大家讲解了“西府出击”的战斗史、老一辈革命先烈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老人们都静静听着,感受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共产党人在转战大西北、解放宝鸡时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和丰功伟绩。
六营村因明太祖朱元璋部将李文忠率领的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六营泥塑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六营村也因此而享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美称。老人们都说在电视上看到过凤翔六营泥塑的报道,知道一些关于泥塑艺术家胡新明的事迹,也为凤翔泥塑精彩绝伦的艺术魅力所折服,一直都向往能来泥塑村看看,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大家都很高兴。
一走进六营村,老人们就被一种浓郁的乡土文化艺术气息所陶醉。矗立在广场上的大型坐虎雕塑,形态逼真、色彩夸张但不奢华,线条粗狂彰显威武大气,老人们兴奋地排着队伍在雕塑前合影留念。巍峨高大的泥塑村门楼青砖碧瓦,古典高雅,顶端中央“泥塑村”三个大字格外醒目。门楼里边别有洞天,街道宽阔平坦干净,两旁是古体建筑的泥塑制作销售门店,整齐划一,别具特色,是由原来的民居改造而成,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经营泥塑产品,泥塑已经成为当地的龙头产业,产品畅销国内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泥塑村里,老人们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店的参观。一进入店里,满眼都是泥塑文化产品,有挂件、立体摆件、泥玩等等,琳琅满目、异彩纷呈,鲜艳的色彩、威武可爱的造型惹的老人们赞叹不已。老人们还参观了泥塑的制作现场,了解了泥塑的制作流程,真实地感受了乡土民间泥塑手艺人精湛的技艺和一丝不苟的艺术态度,有几个老人还买了泥塑老虎作纪念。
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而得名,周人认为是祥瑞之兆,故名“饮凤池”。北宋时,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倡导修筑扩建饮凤池,植细柳、栽莲藕、修筑亭台楼榭。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又改名为东湖,延续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因东湖久负盛名,老人们都有耳闻,所以对游览东湖期盼已久。此次凤翔之行,东湖是必去的。
午饭过后,沐浴着金秋的阳光,老人们排着队从东湖南门入园参观。南门广场上十多米高的苏轼雕像身着官服,手握书卷,昂首而立,伟岸俊朗,气宇轩昂,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老人们驻足雕像前,共同缅怀这位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进入园内后,老人们排着队沿着湖边的砖石小路缓缓前行,统一的服装、整齐的队伍、有度的行止、文明的言行在众多的游人中格外抢眼,赢得了游客们的纷纷称赞。工作人员在旁边不时地提醒老人们注意脚下安全,遇到不好走的路段时就搀扶着老人通过。
东湖水碧波粼粼,秋日的阳光洒落在湖面上,闪烁着钻石般的光芒。湖边垂柳依依,虬枝盘曲,成为东湖一大美景,故有“东湖柳、柳林酒、姑娘手”凤翔“三绝”之说,东湖柳已经成为凤翔的一张名片。九百多年前,苏轼在凤翔府上任后,他带领民众修建东湖,在湖边遍植柳树,并留下了在东湖栽植柳树的传统。在以后的几百年里,许多名人雅士都曾在东湖栽植过柳树,以示对苏公的怀念。始建于北宋的君子亭、宛在亭、喜雨亭;始建于明朝的牌坊、苏公祠;极像凤凰翘首模样的湖边千年陨石;还有“左公柳”“林则徐手植柳”等百年古树以及可以登高远眺的断桥……一段段美景使老人们目不暇接,连连惊叹。
大家踏着先贤的足迹,感受着浓浓地秋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沿途的风景,顿感心旷神怡,身心放松,心中涌起的是对先贤的敬仰。在湖心岛山庄,一条九曲廊桥与岸边相通,桥下是荷花池,荷叶、曲桥、山庄、水乡、花圃构思精巧,错落有致,在蓝天、碧水、绿柳、紫花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和谐雅致的山水画。四五十人的队伍一个跟着一个有序地行走在桥上,火红的服装,整齐的步伐,场面独特,甚是壮观,引得游客驻足观望。
大家一路上边走边看、又说又笑,随性自然,走累了就坐在路边的凳子、石头上休息一会,享受着当下的美好,不知不觉中就到了西门。在西门口清点了人数,稍作休整后,就结束东湖的游览,大家又排着队步行前往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周家大院。
周家大院是明末清初一周姓商户人家的宅院,以西府市民世俗生活和市井风尚为主题,分“府城人家”和“通衢市井”两大版块。“府城人家”版块集中展示了宗族家庭的家风家事、衣食住行等生活风尚,设有主人居室、婚房、服饰展厅、书房、闺房、私塾;“通衢市井”版块以凤翔在关中的枢纽地位及市井商贸为主线,展示了商品流通的繁荣景象和凤翔民间工艺,设有铁匠铺、花炮坊、酒坊、织布坊、油坊、造纸坊、医馆、药铺等,生动的再现了明清时期西府大户人家及西府民众的生产生活风貌。
老人们一一参观了各个展厅,里面的仿真人个个栩栩如生,肌肤和神态看上去跟真人一模一样,老人们对此赞叹不已。在后院,老人们看到了马厩、车房和豆腐房以及墙上挂着的木犁、锄头、牛笼嘴等农具。他们看着这些农具,久久不肯离去,说这些农具在家里做农活时都用过,看到这些农具很亲切。
从周家大院出来,本次金秋之旅圆满结束。老人们纷纷表示这次外出参观游览意义匪浅,既放松了心情,增长了见识,又接受了红色教育,大家都很开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他们在敬老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供稿:陈仓区中心敬老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鄢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