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是一方水土的根与魂。非遗文化亦是民族工匠精神的体现。商州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考古证明,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鼎盛时期,就有人类在丹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的人口迁徙,大批移民从湖广、浙江、安徽、河南等地迁入,融入当地社会,使商州人口和民族不断增加。全区人口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藏、苗、壮、朝鲜、布依,土家、哈尼等少数民族,是个多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商州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较为丰富,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带着浓厚的地域特色,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近年来,商州区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稳步发展,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龙山双塔耸入天,龙梁上面高架板。男女老少坐一滩,狗娃咪咪吹得欢。”这首古老的民谣至今仍在商州广为流传,民谣中的狗娃咪,也称狗娃哨,是用胶泥烧制而成的一种儿童玩具。它形制小巧,最小仅有半寸,最大不过两寸,通体乌黑铮亮,一抹艳红点缀其上,形象稚趣可爱。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夸张变形,狗与狮昂首挺胸,四腿分立,造型既憨态十足,又骁勇雄健,显得淳朴、生动、粗犷、稚趣,乡土气息扑面而来。2011年6月,“东龙山狗娃咪”被陕西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
灯彩,民间又称花灯,即灯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常见的有十二生肖、胖娃娃、狮子、龙、白菜、西瓜、飞机、坦克、汽车、船和妙趣横生的转灯、盒子灯等。这些灯彩大小各异,有挂、提、拉之别,有人物、动物、鱼、虫、花、鸟之分。具有悠久历史,多用于传统节日、婚寿喜庆时悬挂,以此烘托热烈气氛,增添喜庆色彩,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其做工精细、形象逼真,集抽象构成,拟形雕塑、立体美化、综合装饰、色彩艳丽、造型夸张,突出民族民间特色于一体。灯彩艺术中又综合中国绘画的美学元素、古代建筑的科学原理。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及高超的技艺。2013年10月,花灯被陕西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
明末清初,有个叫“白米虫”的临潼回回道人,在流浪途中学会了皮影戏,他漂流到洛南和商县交汇处安家,并成立了皮影戏班,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光绪末年,商州皮影戏班发展到三十多个,主要分布在大荆、黑龙口、板桥、刘家庙、百朵山等地。新中国成立后,皮影戏迎来又一次发展,1958年商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商县皮影戏社”。目前仍在活跃的有黑龙口镇磨沟庙皮影戏班和北宽坪镇白家山皮影戏班。商州皮影戏是皮影与商州道情相结合的一种传统戏剧表演形式,发源于明末清初,乃陕西南路皮影戏的代表。演唱内容多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唱腔以商州道情为主,板路有“慢板”、“二六”、“紧板”、“尖板”、“滚板”等。表演一般需要七至九个演员,所谓“七紧八慢九消停”。2019年3月,大漆泥塑被商洛市市政府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
商洛木雕是留存于商州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主要是建筑装饰、窗子、门、桌子、椅子、画框、插屏、灯笼、屏风、中堂楹联、摆件、棺材档、祭品盒子等。雕刻用料就地取材,雕刻方法主要有浮雕和透雕,工艺流程包括选材、制图、过稿、雕刻、打磨、上漆等六道工序,作品图案以龙凤云、花鸟鱼、人物为主,内容有吉祥图案、民间故事、文学作品情节等。目前留存于商州各地的寺庙、古建筑,以及商洛市博物馆的许多精美的木雕作品,可见其历史之久远。随着近几年人们物质生活好转,木雕的装饰性功能受到重视,木雕市场开始慢慢复苏,木雕作品销往本省和外省,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和购买,有一定的影响力。2017年5月,木雕被陕西省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商州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整理、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培训、宣传、展演等方面,紧紧围绕抓基础、重保护、强利用为主线,加大投入,加强保护传承。2008年至今,积极申报省、市、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已成功申报省级名录项目5项,市级名录项目38项,区级名录项目54项,代表性传承人区级59人,市级35人,省级3人(其中1人已故);成功申报省级传承单位1个;设立区文化馆非遗展馆1个,江山景区非遗展馆1个,莲湖非遗小剧场1个;挂牌设立市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涵盖了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曲艺和民俗九个类别。先后被《中国文化报》《陕西日报》《商洛日报》等媒体报道。
抓基础,非遗调查彻底全面。自2008年起,开展了6次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做到了“家底清、现状明、记录全、质量高”。
重保护,抢救整理申报及时规范。聘请区内的老专家、老文化人、非遗传承人等,通过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对全区近百类民间文艺、非遗项目进行了梳理、规范。
重宣传,扩大非遗宣传面。近年来,举办了近百场文艺演出或比赛,超过3300名民间艺人、非遗项目传承人等把商州许多民间文艺、非遗搬上了舞台,还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大力宣传。
重传承,非遗普及力度大。设立了上洛皮影社传习所,由非遗项目传承人负责对非遗爱好人员进行传授,目前共传习200余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达150课时。
强利用,非遗开发效果好。不断挖掘商州黑龙口豆腐干制作技艺、商州手工挂面制作技艺、孝义柿饼制作技艺、商州传统柿子醋酝酿造技艺、商州红薯粉条制作技艺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效融合,促进产业的高效发展。(供稿:商洛市商州区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