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效,深入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镇巴县渔渡镇严格贯彻上级统一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规范,将不规范合同全面清仓起底,坚决把一批陈年旧账和问题合同暴晒在阳光下,用“小切口”撬动“大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个坚持”打好基础,确保清收顺利开展。
坚持目标导向。始终将合同清理作为推动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和途径,将合同清理整改与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一体推进,进一步明确思想认识,压紧夯实整改责任。以从源头上堵住集体资产流失漏洞,盘活资产资源,通过严审合同“一张纸”,达到良性发展“一盘棋”。
坚持专班推进。因地制宜制定《渔渡镇合同清理规范清仓起底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划定步骤、规定时间、提出要求。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多次组织召开镇村两级会议,以“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原则有效整合多方力量推动摸排、整治、核查等工作,确保全镇上下“一盘棋”,全力以赴抓落实,挂图作战、逐一销号。
坚持问题化解。把专项清理作为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重要抓手,旨在发现隐形的、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规范三资管理。同时,建立纪委干部包联机制,全程参与工作,坚决杜绝清理走形式、走过场,对发现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纪依法严肃追责,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四道关口”建章立制,确保工作重点突出。
把好数据关。以三资管理平台数据为基础,采取“历史数据+全面摸排”的方式,对全镇所有合同再梳理、再评估,确保不掩盖、不遗漏。
把好程序关。以“一约五会”为依托,严格落实好“四议两公开”制度,对合同底子进行查漏补缺,全程接受群众监督,确保行动扎实、步骤稳妥、有序推进。
把好宣传关。以“线上+线下”齐发力为原则,全方位运用好条幅、海报、微信群、公众号等载体,动员群众共同参与,提高知晓率,避免暗箱操作、资产漏查等问题。
把好公平关。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丈量”,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斗争精神,对明显有失公平、私下转包、口头约定的几类不规范合同作为排查重点,分类施策。通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等,鼓励群众举报问题线索,确保摸排精准、清理范围全覆盖。
“五项措施”强力推进,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培训。围绕“清什么、怎么清、怎么改”等问题先后6次召开镇级培训会,对镇村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确保培养一支懂政策、有方法、讲原则的骨干队伍。
做好调研。对照财政所的资金台账,对集体经济历年来发生的业务进行逐项查看,将村级应收应付、长期及短期借款、账户余额进行逻辑审核,将应提交的合同名称及数量反馈各村,做到情况清、底子明、数字准。
全面清收。按照“逐村指导、逐份清理、逐页把关”的思路,对资金、资产、资源三大类的书面合同、口头合同进行彻底清收,逐份登记编号、建立台账,尤其注重收齐相关会议记录、补充附属协议,力争一次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分类指导。根据工作难度和人员力量,将工作区域划分为重点村和一般村。重点村主要领导挂帅,镇级专班全程协助;一般村包片领导负总责,村级专班加快落实。同时,镇纪委不定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迅速纠正,确保提高效率。
自查自纠。组织农林水、国土、司法等单位,对各村提交的合同全面初审,弄清吃透每一宗土地、每一件标的物详细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与每个问题合同当事人进行座谈,商议解决办法,为下一步整改打下基础。截至目前,全镇共清理合同385份、附件215份,其中口头协议2份,涉及金额748.8万元,找出问题合同8份,挽回经济损失57万元。全员干部坚持刨根问底、敢于碰硬、高位推动,不但“厚了家底”“正了风气”,而且摸索出一些实用的经验和做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遵循和指导。
下一步,该镇巴县渔渡镇会持续开展合同清理“回头看”,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责任不变,对已完成的整改任务,适时组织“回头看”,做到紧盯不放,持续发力,为上传“陕农经”综合信息监管服务平台,实现集体合同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程旭)
责编:刘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