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宁陕县太山庙镇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部署要求。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作为工作重点,全力以赴推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坚决守护脱贫攻坚成果,并稳步推动巩固衔接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责任落实。太山庙镇党委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的工作目标,保持工作力度不减、劲头不松。年初,调整了镇巩固衔接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了2024年巩固衔接实施方案。镇主要领导共专题研究部署巩固衔接工作12次。下辖四个脱贫村共选派4名第一书记、8名工作队员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697户脱贫户、101户监测户、998户一般农户落实帮扶部门116名、镇村92名干部进行帮扶,做到帮扶全覆盖。镇巩固衔接办到村开展督导、指导和检查30余次。
防返贫监测与帮扶
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聚焦动态监测、精准帮扶、风险消除三个环节,各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三个一”工作机制,每周对辖区重点农户至少开展1次返贫致贫风险排查,做到返贫致贫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同时,严格按照入户核查与农户授权、民主评议和公示、审核批准和公告的程序步骤纳入监测对象,且不超过15个自然日,10天内完成措施制定和申报,30天内落实到位。建立了村级网格员制度,全镇划分57个网格,配备网格员57名,明确网格员职责,要求每周至少对所负责网格内农户走访排查一次,重点关注“三类户”家庭情况变化,及时上报风险信息进行研判,确保监测无死角。全年累计研判风险线索278条,处理风险工单71条,将16户61人纳入监测对象范围,并制定了96条帮扶措施,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累计纳入监测户101户265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27户79人、边缘易致贫户25户4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49户146人,监测对象中的61户155人通过落实帮扶措施均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如广播、宣传栏、群众会、微信群、公众号等,广泛宣传巩固衔接政策,提高政策知晓度,发放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明白纸”1700余份政策口袋书116本。
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监测对象,因户施策制定帮扶计划。为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提供产业和就业帮扶,通过与镇内企业、合作社对接,开发就业岗位34个,举办就业技能培训6场次,培训监测户劳动力47人次,帮助25人实现就业增收,人均月增收1500元。申报跨省一次性交通补贴257人12.85万元;37人申报享受“雨露计划”;申报因学防贫保险3户25400元;因病防贫保险12户132756元。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户,强化兜底保障政策落实。全镇共有低保278户494人,特困供养97户97人,残疾人192人(重残131人),均按时发放了相关补贴。今年以来,新纳入了农村低保33户45人,特困供养5户5人,并对147户443人的困难群众进行了救助,发放救助资金31.2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
特色产业培育与壮大。立足本地资源优势,持续培育特色农业产业。2024年全镇种植大豆、玉米、水稻等5000余亩,发展鲜食玉米200余亩,种植魔芋1000余亩、猪苓8万余窝、袋料食用菌10万袋、花椒1200余亩,板栗4300亩,猪牛羊出栏500头,家禽出栏4000只。2024年新增冷水鱼养殖基地1处,总占地面积11亩。2024年第一批及第二批产业奖补申报及验收,全镇共计380户,发放46.87297万元,2024年粮油菜产业进行了初步验收,农户共计申报311户,申报资金392377.7元,食用菌3户4.9万袋,共计30000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1591户223328.43元;对有产业(创业)发展意愿,且满足贷款资质的脱贫户、监测对象实现应贷尽贷,截至目前,小额信贷存量284户1397万元,其中2024年新增84户418万元;对符合条件的监测对象和农户申报“因病”“因学”保险申报16户;各村累计开展消费扶贫采购、帮销12万余元,在“832”平台采购17096元。
就业帮扶和增收。该镇现阶段适龄劳动力2847人,其中普通劳动力2749人,弱(半)劳动力98人,外出务工2044人,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936人,易地搬迁劳动力405人,全镇无零就业家庭。共举办了4期就业培训班,累计培训9个班次,共计170人次。同时,还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成功培训了10名创业者,共有公益性岗位在岗人员142人,其中乡村公岗33人、城镇公岗7人、护河员15人、护林员87人。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合本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打卡点6处,开发乡村旅游线路1条。今年累计接待游客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从事农家乐、民宿经营、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在建民宿1处,直接从业人数达8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200余人。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善
道路交通。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落实农村道路管护人员6名,按照“有路必养、养必到位”的原则,定期对农村道路进行巡查养护,及时清理路面障碍物、修复破损路面,确保公路安全畅通。实现了全镇5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柏油路全覆盖,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和农产品运输条件。同时,对水毁路面及时修复,确保农户正常出行。同时公交车从县城通往长坪村,为群众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
水利设施。对全镇44处供水工程进行了水质检测或设备维护升级,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达标。同时,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了11名供水管理人员管理维护供水设施,加强水质监测和水源地保护,保障了群众长期稳定喝上“放心水”。
公共服务与民生保障
教育保障巩固。在教育保障方面,持续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因贫失学辍学。全镇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62人,送教上门1人(双建村),跟班就读1人(长坪村),2024年春秋两季享受学前教育幼儿资助97人次4.16万元,享受义务教育学生资助188人次33.47万元,享受高中中职学生资助81人次6.6万元。
医疗保障服务。全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有标准化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5个,村医5名,覆盖全镇5个行政村,均正常运行。纳入慢病管理543人,办理慢病证291人,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全镇697户脱贫户和101户监测户提供免费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送药上门等服务,签约服务率达到100%。
养老服务与关爱体系建设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镇域范围内有敬老院1所,有老人130余人,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等服务。开展农村留守老人“暖风行动”,建立留守老人信息台账,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走访慰问,为留守老人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心理疏导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全年累计服务留守老人达20余人次。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爱保护。组织开展了3场次关爱活动,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亲情陪伴、日常慰问等多元化服务。设立妇女儿童维权服务站,为妇女儿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乡村治理与环境整治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利用第一议题、“三会一课”等制度,不断深化理论武装,全面推进党纪学习教育,着力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将基层党组织锻造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通过严格选拔,优化并强化了村“两委”班子,县镇两级联合举办了村“两委”干部培训班,共计培训干部6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村“两委”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扎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定期修订完善“一约四会”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和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全镇6个支部,精准分析研判,研究确定“一类”党支部1个、“二类”党支部4个、“三类”村1个。根据各支部实际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做好备案处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组团服务”模式的优势,依托全镇、全县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突出“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支撑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同时,整合镇、村及帮扶部门的力量,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和提升村容村貌。坚持做好为民服务。以“两个全覆盖”群众工作法为抓手,持续开展入户走访,加大社保、民政等惠民政策宣传,着力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继续深化“组团服务”。按时开展各项活动,创新“组团服务”的方式方法,紧紧围绕“六共”任务、四项机制,通过学习借鉴、横向对比的方式找差距,实现资源共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积极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组织开展了40余场次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200余份,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法律意识。建立镇、村两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配备法律明白人40余人,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加强平安乡村建设,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安装了100余个监控摄像头,实现了对全镇5个行政村的全覆盖,有效预防和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显著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人居环境整治。探索建立了“13336”工作机制,即坚持“三拆三清三提升”的统一标准,聚焦“三大重点”任务,统筹“三支力量”协同作战,强化“三项措施”落实,建立“六项机制”保障。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探索坚持“三拆三清三提升”一个标准,落实逢“九”必拆,持续深入开展拆除乱搭乱建、残垣断壁、违规广告,清四乱、清垃圾、清旱厕,提升农户院落、提升村容村貌、提升治理水平行动。建立“1+2”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逢九必拆”行动,改造提升新矿街道、长坪街道、双建街道,完成路面硬化2.8公里。拆除乱搭乱建120余处,清理广告55处,清“四乱”180余处,整改完成3个。合计完成28个。完成改厕23户,新建公厕2座,全镇常住人口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共出动机械和车辆清理各类垃圾杂物200余次,发动群众参与2万余人次。组织开展了50次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吸引了2万余人次的群众参与,持续推进了创建县级以上命名示范村的工作,成功创建了2个示范村(油房村、双建村);同时,培育了22户“五美庭院”(其中油房村12户,双建村10户)。
全域花谷建设。镇街道配置花箱65个,安装花篮108个,动员农户花盆栽种400盆,种植各类花卉3200余株。国道沿线栽种格桑花5000余平米、樱花树2000余株、红叶石兰和紫荆树1219株,栽种绿化树木2000株、花草8000㎡,修建花坛2处1000米,规范开展垃圾清运工作,增设垃圾桶35个,污水沟清理2200米;已建成旅游打卡点6处:1.太山庙老街刘田氏节孝坊彩绘墙;2.国道三岔路口网红停车区;3.月太路胭脂坝地绘;4.石沟梁顶标志性路牌;5.胭脂坝红树沟露营基地;6.老街石板桥头网红公交站。2023年至今共争取资金350万元,整合人居环境专项资金、项目建设资金、集体经济资金88.7万元,对新矿、长坪、双建3个街道路面改造提升。
回顾2024年,宁陕县太山庙镇在巩固衔接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还需提高等。总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继续保持攻坚态势,真抓实干,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创新工作方法,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供稿:宁陕县太山庙镇)
责编:张颖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