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本是团圆的时刻,然而对于延安市中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延安分院)急危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而言,这个日子并未带来休息与放松,而是责任与使命的延续。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他们毅然坚守临床一线,以无畏之姿,肩负起挽救生命的重任,用专业和温情守护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急诊科:医院的“第一道防线”
急诊科是医院面对突发情况的最前沿阵地,在春节期间有着别样的紧张氛围。当大多数人沉浸在团聚与欢乐中时,急诊科内却是一副忙碌景象,医护人员时刻严阵以待……
“中年男性患者,58岁,以咳嗽,呼吸困难3天代诉入院,有肺部恶性肿瘤病史。”
“16:14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叹气样呼吸,意识丧失,呼之不应,生命体征均测不出。”
危急时刻,急诊科医护人员迅速行动,立即给予患者持续胸外心脏按压,简易呼吸器囊辅助呼吸,并建立2路静脉通路,开展心肺复苏等对症支持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患者于16:44恢复心跳呼吸,随后在家属同意下,由急诊科医护人员送至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贺小龙说:“急诊救治通常从快速评估开始。患者进入急诊室后,医护人员会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初步的病情判断。这其中包括对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跳、血压、呼吸频率等。同时通过问询症状、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快速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来初步确定病因。春节期间,急诊科面对的患者种类繁多,医护人员不仅要应对各种急症,还要在紧张的工作中尽力做到准确无误的判断和处理,他们迅速精准的反应和判断,让每一位急诊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积极救治。”
重症医学科(ICU):生死之间的守护
“大过年的辛苦你们了。”
“没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观察一段时间,等体征再平稳一些就能出院了。”
“好的,真是太感谢了。”
在重症医学科(ICU),这个洋溢着节日氛围的时刻,却充斥着别样的安静和紧张。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呼吸机、血流动力学监测、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特殊设备和手段来维持生命体征。病房中,监护仪的滴滴声成为了最常听到的旋律,护士们细致入微地观察每一位患者的身体变化,医生们也在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被忽视。对于他们而言,春节不是放松的时刻,而是肩负起更多生命重托的时刻。他们如不知疲倦的卫士,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着患者的生命。
56岁的男性患者,两月前服药后出现全身皮肤黄染,伴有全身乏力、纳差,感恶心,无呕吐,无腹痛、腹胀、腹泻,未做特殊处理。20天前,上述症状明显加重,小便呈浓茶色,半月前突然发热,测体温高达38.5℃。于外院诊断为“急性肝衰竭”。家属经过多方打听,听闻延安市中医医院ICU擅长人工肝治疗急性肝衰竭,于是转入重症医学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重症医学科人工肝团队通过询问病史,查体,查看相关化验检查结果,为患者制定了完善的诊疗方案,并在第一时间为患者进行了DPMAS+血浆置换治疗。通过治疗患者的症状好转,各项指标也趋于正常。
急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贺小龙说:
“ICU里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与时间赛跑,他们的坚守不仅是为了抢救病人的生命,更是为了给患者和家属一个希望。每当一位患者成功脱离生命危险,从ICU病房里走出来,那一刻的康复与新生,便是医护人员最大的回报。
延安市中医医院急危重症医学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这特殊的时刻付出了不懈努力,他们以专业、责任和无私,诠释了医者仁心。他们的每一项救治,都是对生命的深刻敬畏,每一位患者的康复,都是对他们最大的回馈。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节日里,他们为每一位患者筑起坚固且温暖的屏障,这道屏障背后,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与希望,更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誓言的践行!(供稿:延安市中医医院)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