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风暖,穿行在永丰镇的阡陌街巷,新绿的柳枝拂过“党员责任岗”的红色标牌,泛青的田垄间飘动着干部走访的忙碌身影。自开展“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以来,永丰镇党委以“绣花功夫”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用脚板丈量民情,以真情化解心结,构建起“党群连心网、服务零距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22件矛盾纠纷成功化解,98%的群众竖起大拇指——这是永丰镇用脚底板“跑”出来的成绩单,交出了一份“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温暖答卷。
下沉一线,织密矛盾排查“化解网”
年初,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永丰镇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作为“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推行“领导联片、单位联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严格落实遍访要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人至少包联2个村、4个组、10户重点困难群众;镇班子其他成员包联1个村、2个组、5户左右重点困难群众;镇一般干部包联1-3组、3户左右重点困难群众;各村级干部每人包联10户左右重点困难群众。“现在干部来家里就像走亲戚,坐在院中就能解决烦心事。”马洼村七十多岁的张大妈指着干净的庭院感慨。在永丰,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发生,干部们的“到群众中去”纪实手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转变轨迹。干部们的鞋底沾满泥土,笔记本写满民情,从群众家中到田间地头,问题在哪,服务就跟到哪,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头,把责任扛在肩上,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排查,搭建服务群众“暖心桥”
县镇村三级干部深入一线,踏遍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倾听群众心声。按照“问需求、问困难、问建议、问民情;家庭情况清、矛盾隐患清、发展意愿清、服务方向清”“四问四清”的工作要求,逐一登记造册。席塬村吴某某对其父亲照顾不周,包户干部三次上门调解,从“闭门不见”到“敞开心扉”,通过“家庭会议+道德评议”双轨调解,让疏于照顾父亲的吴某某红脸出汗,认识错误,并加强对老人的照顾,家庭关系重归于好。街西社区焦某某指着被邻居砖块堵住的路口说:“这哪是邻居,这是堵心!”经管区领导和社区“两委”干部多次上门调解,带着卷尺现场丈量,画图纸、讲法规,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最终双方握手言和,达成协议,昔日“堵心路”变身“连心路”。王村群众郭某反映林权证多年未办理下来。永丰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县不动产登记中心、反馈相关问题,开通“绿色通道”,现场进行确权,快速发放林权证。郭某摸着新到手的林权证感慨:“红本本终于攥在手里,林子里每棵树都透着踏实。”走访排查过程中,针对群众关切的揪心事、闹心事,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介入化解,构建起一座座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和服务群众的“暖心桥”。
长效赋能,筑牢基层治理“防护提”
从“有事你找我”便民服务直通车工作机制到“到群众中去”实践活动以来,永丰镇积极探索矛盾纠纷化解新路径,采取多元化手段,创新调解模式,组建“1+N”调解队,即:1名村干部+N名老党员、乡贤、网格员,运用“情理法”融合调解法,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力,借助乡贤智慧,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共同编织安全稳定的基层治理“防护提”。同时,创造性的在各村(社区)开展“有事大家说”工作模式,积极搭建议事平台,设立“乡贤工作室”“村民说事室”等,针对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邀请乡贤、党员、法律顾问积极参与,进行“说事、议事、评事”,形成“群众提、党员议、支部决、大家评”闭环。群众普遍反映:“以前为小事闹心,现在干部一来,路通了、气顺了,日子都亮堂了!”
从机关大院到农家小院,从被动接访到主动问需,永丰镇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织就基层治理的锦绣画卷。这场“到群众中去”的生动实践,不仅化解了矛盾纠纷,更温暖了干群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绵绵不绝的和谐动能。( 刘世彤)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