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清明迎客1.46万人次,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化身时光长廊引客来

春和景明话清明,黄河文脉润心田。这个清明假期,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化身时光长廊,迎来1.46万名游客共赴文化之约。较之去年同期飙升270%的客流量,不仅绘就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生动图景,更让”何以黄河”的答案在春日暖阳中愈发清晰。 IMG_256 玉剪裁春燕,巧手寄情思。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白生生的面团在游客指间幻化新生——展翅欲飞的春燕衔来吉祥,憨态可掬的蛇盘兔守护安康,温润的小羊羔垂首似在嗅春。

这场”指尖上的寒食节”让千年民俗焕发新生:孩子们踮脚观摩老手艺人的绝活,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面塑十二生肖,银发奶奶握着孙儿的小手捏出传家记忆。当蒸汽氤氲中腾起面食甜香,古老节气便这样从古籍走进人间烟火。

“黄河与清明”特展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圆满落幕,此次特展深度融合黄河文化与清明文化,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宣传成效显著。特展着重讲述了黄河流域清明民俗的起源与发展、清明与农耕文明的紧密联系,通过文物展品与历史资料的展示,生动呈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清明文化在黄河流域的地域特色,如独特的祭祀仪式、传统美食制作等,让观众领略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未来,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将总结经验,优化宣传策略,举办更多高质量的文化展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IMG_257

移步文化广场,一场跨越南北的寒食盛宴正待知味人。青瓷盘里,陕北面燕与江南青团隔空对话,金黄馓子同艾草粿子相映成趣。游客们循香驻足,咬一口青团尝到江南烟雨,品一只面燕听见黄土高坡的春风。当讲解员娓娓道来介子推的忠贞往事,孩子们忽然懂得,原来唇齿间的清甜里,藏着中国人绵延千载的节气密码。

IMG_258 佳县第三小学和佳县龙岗实验中学分别开展研学活动。

佳县第三小学师生走进李有源故居,在触摸历史中感悟《东方红》精神,还来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在“缅怀先贤黄河故事会”中认识黄河文化。百名学子齐唱《东方红》,用激昂旋律表达爱国之情。

佳县龙岗实验中学学生则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通过参观各展厅、互动交流以及体验环节,深入了解黄河文化,坚定传承决心。活动最后,全体学生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表达对党的热爱。

这两场研学活动,从课堂到天地,从感悟到提升,这节行走的思政课如同一把钥匙,为同学们打开了黄河文化的大门,让学生们在春日里既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又感受黄河文化魅力,在他们心中播下爱国与传承文化的种子 ,激励他们在未来不断奋进。 IMG_259 最动人的当属黄河故事会。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在展厅流淌,身着月白长衫的讲解员化身时空旅人。从大禹开山导河的传说,到冼星海谱就民族强音的窑洞岁月;从《黄河船夫曲》里震颤的纤绳,到壶口瀑布畔飞扬的红绸。当”风在吼”的歌声与窗外真实的黄河涛声共鸣,不少观众已潸然泪下——原来文化传承,本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生命震颤。

IMG_260

赴县团委之约,探清明古韵里的青春传承。参加了《当Z世代遇上非遗——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破与立》为主题的座谈会,常雨倩同志有幸代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进行发言。分享那些令人振奋的创新实践。

在馆内,古老的艺术展品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奇妙融合,擦出了别样的火花;传承模式也在Z世代的努力下成功革新,借助短视频、直播以及云参观等新媒体平台,馆内璀璨的非遗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展示传播;以黄河文创为代表,巧妙地将黄河文物等非遗元素融入各类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既保留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观念。Z世代正以无畏破局的勇气和积极立新的担当,让古老的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暮色中的博物馆灯火渐起,黄河水仍在窗外奔流不息。这个清明,我们以文化为舟,载着1.46万颗心灵驶向文明的深流。未来,这里将继续讲述生生不息的黄河故事:当四月的柳笛再次吹响,在千年文脉的渡口,静候与您共启新的文化航程。

毕竟,黄河的浪花里,永远跃动着民族精神的永恒春天。(供稿: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