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中市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汉中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留坝县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留坝县文化馆组织申报的“狮舞斗阵”“张良庙庙会”被批准列入汉中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狮舞斗阵又名耍狮子,起源于汉代时期,汉章帝时大月氏国每年以狮进贡,狮子体型雄壮威武,吼如雷,立似柱,行如箭。人们把它看作象征勇猛与吉祥的动物。在唐朝时期(公元618—公元907)狮子舞就已被引入宫中,成为“燕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表演的时候,140个人组成的合唱队高唱“太平乐”,唐代白居易在《西凉伎》诗中对狮子舞作了详尽的描述:“西凉伎,西凉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耍狮子以衬托气氛,以祝天顺、贺民安,祈祷国运昌盛,百业兴旺。
留坝狮舞斗阵技艺最早来源于长安。在20世纪20年代,原江口区、柳川乡、狮子坝乡、马道区等地的徐登第、包光明、王有喜等民间艺人,他们每逢春节或者重大节日,不但在本地演出,也到其它相邻的街区和村表演。住户在门前摆阵,邀请舞狮队进入家里,除邪驱鬼、破阵。主家还摆上点心、桃酥、茶果等招待舞狮队,并赠与红包答谢。
狮舞斗阵的基本步骤为:狮子出场、打场子、拜四方、舞狮、卧狮、滚狮、顶狮、狂狮、驯狮、破阵、亮相等步骤。狮子由头尾两人舞动,扮有笑和尚两人、孙悟空一人,他们围绕狮子做各种动作和参与破阵。耍狮子破阵属于北方舞狮的传统,在百年传承与淬炼中,留坝耍狮子“摆阵”“破阵”已达100多种。摆阵与破阵的题材可分为历史文化类、神话传说类、典故类、民俗风情类等。舞狮与破阵,娱乐与武术、历史与文化兼顾,生动有趣、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皆宜。“阵”分为“文阵”与“武阵”。“文阵”有“太公钓鱼”“张良拜师”“美女梳头”“对联”或“成语”等等。“武阵”有“孙悟空过九妖十八洞”“哪吒闹海”“劈山救母”等等。破阵是在狮子耍到中途时,由耍狮人和孙猴子、笑和尚相互配合,钻爬9张重叠起来的八仙桌、爬高秋千走横梁、前空翻跃过狮子背、后空翻上高桌等表演动作。
既要有动作的武功,又要有扯字、组词、对对联的文化素养,这是留坝狮舞斗阵的传统与特色,融地方舞蹈、武术、杂技、鼓乐及儒、道、释多种文化技艺于一体,弘扬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热闹的场面,喜庆的氛围,精彩的表演,深受留坝群众的喜爱。
张良庙庙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起源于东汉末(公元210年),张良十代孙汉中王张鲁设立了留侯祠祭祀张良。明清以后由祭祀活动发展演变为以祭祀为主、农特产展销、民间小吃品鉴、曲艺演出为一体的多内容的传统庙会,成为留坝县民众不可缺少的传统的节庆活动。
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的张良庙一直是祭祀张良的主要活动场所。经历朝代的更替与演变,张良的形象也逐渐神化,成为智谋与功成身退的典范。每年农历3月25日为张良诞辰,必举行庙会,庙内庙外人山人海,山上山下人流如潮。
庙会的主要内容有:祭典、诵经、祈福。1.准备祭祀需要的祭品、祭具;2.张良诞辰当日,祭祀仪式正式开始,依次进行奏乐、唱词、行礼、诵经等步骤,待祭祀仪式结束后,群众依次敬香行礼、致敬;3.在张良庙外进行摆地摊售卖各类民间小吃、出售山货特产、香蜡纸钱、唱大戏、表演龙灯、耍狮子、耍彩船等民间艺术助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
张良庙最初为祭祀张良的家庙,由东汉末年“汉中王”张鲁修建于紫柏山头坦设立了留侯祠(张家家庙),俗称“老庙”,一直延续到1949年,解放后虽然还在继续,但活动内容已有所改变。1966年后中断了近三十年,于1995年后恢复,每年农历3月25日是张良的诞辰,庙里举办道场法会纪念张良生日。在这一天远近信众游客络绎不绝前来逛庙会,汉中、关中、甘肃等地的百姓提前几天上路赶过来,看法事、听戏。在香烟缭绕中,钟鼓声、经文声、唱戏声、人声喧哗鼎沸,煞是热闹。
张良庙庙会是特殊地域文化的缩影,是民间文化表演的大舞台。庙会中交汇着民间游艺民俗的各种技艺,搭建了城乡商品交易的平台,聚合了留坝及周边地区最地道、最有代表性的各种小吃,还展演着民间文艺最精良悠久的剧目、曲艺和手工艺品,是历史与现代、机器与手工、物质与精神的交汇、聚合和展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活化保护和适时发展,对于研究地域社会生产历史状况及民俗风情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供稿:留坝县文化馆)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