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中市洋县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始终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积极破解保护世界珍禽朱鹮与发展县域经济的矛盾,把有机产业作为“一县一策”的首位产业,协同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四链融合”,成功将资源环境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洋县槐树关红薯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3种17.93万亩,有机基地面积稳居全省第一。近年来,洋县坚持“四链融合”,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实现了有机产业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各类荣誉称号15项。
强化顶层设计,做实“四链融合”支撑
洋县立足资源禀赋,以“有机”为抓手,多措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先后编制《洋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洋县国家级生态产品供给基地建设规划》《洋县有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形成有机产业规划方案体系,前瞻性做好产业发展方向和着力点。
坚持对标对表施工。充分发挥规划方案刚性引领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方案布局产业链、创新链,构建“一心、八组团、十大功能区”空间发展格局,系统推进有机产品加工区、有机产业综合服务区、有机食品仓储物流区等板块建设,促进有机产业规范有序融合发展。
坚持要素保障到位。在企业入驻、土地供给、配套服务、资金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先后投入4.8亿元,建设完善有机园区基础设施,培育壮大有机产业“链主”企业。县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为产品认证、市场开拓、品牌打造、产业发展提供贴心服务。同时,创新推广“稻渔贷”“黑谷贷”等特色支农贷款业务,探索发展黑谷、稻渔、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保险,开发仓储物流、设施农业等涉农险种。
打造产业集群,做强“产业链”能级
洋县按照“链群同构”工作思路,抓龙头、建基地、拓渠道,推进产业“补链强链”。
强化多区联建,抢占有机产业发展高地。以“多区联建”为抓手,以园区要素集聚和产业链贯通为突破口,推进创建实施有机产业基地建设、有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有机仓储物流中心、有机稻米加工能力提升等9大工程项目实施。
强化资源整合,做优有机产品供给基地。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初步形成平川有机稻米和蔬菜、丘陵有机水果及薯类、山区干果和中药材等绿色有机产业经济带,建成“三个十”示范样板(十个有机产业示范基地、十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十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
强化招商补链,推动有机产业突破发展。主动对接重点区域,瞄准世界500强等重点企业,引进国内知名食品生产、文旅、康养企业参与有机产业融合发展,中国粮农集团、如皋水明楼酒业集团等来洋县投资兴业,促成有机黑米高端饮品生产线和有机米粉肽加工等项目落地洋县。
集成示范创建,做足“创新链”内涵
洋县紧盯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紧抓农高区创建。借力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创建,高标准编制洋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2023—2027年)》和《实施方案》,完善“核心区+示范区”总体布局,建成省市企业研发中心5个、星创天地3个、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11户,3+X主导产业生产总值占园区生产总值的79%以上。
用好“产学研用”机制。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陕西省水稻研究所密切协作,组建有机科研团队,推进有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技术联合攻关,组建有机黑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专家工作站12个,开展产学研项目67个,取得专利技术56项,科技成果30项,成果转化率80%以上。
开展创新技术试验。围绕优势有机产业,开展米、果、薯、菜和综合种养创新技术集成试验,制定洋县黑米、洋县红米、洋县黑米酒、洋县黄金梨等多个生产技术标准,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2个,建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推广应用示范点15个,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38项,通过技术试验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新“价值链”重构
持之以恒打造“朱鹮”和“有机”品牌,擦亮洋县名片,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积极宣传拓市场。编制《洋县有机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注册“朱鹮牌”商标6大类50多种,“朱鹮之原”集体商标2件,产品商标21件,全县有机产品实现名优产品称号全覆盖,《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宣传片首次在央视1套、2套播出,成为全国第二个加入亚洲国际有机联盟的地方政府。
放大优势扩效应。以“地理标志、中华老字号、朱鹮、有机”四大品牌为重点,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洋县黑米”公用品牌为核心,制定《名牌培育计划》和《商标品牌产品管理办法》。依托阿里巴巴、京东、乐村淘、832消费扶贫等电商平台,累计发展电商企业78家,个体电商200余户。
聚力高端提溢价。积极支持县内企业入驻天猫、京东等主流平台旗舰店,开展网红短视频带货业务。在经济发达地区、区域优势镇街、苏陕协作区设立前置仓、直营专卖店、销售专区等,不断扩大洋县有机产品对外影响。深入挖掘“朱鹮”“有机”品牌文化,通过举办朱鹮文化交流、中国有机大会等活动,开拓有机产品国内外市场。目前,区域品牌潜在估值93.57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
丰富业态完善联结,做优“利益链”融合
坚持农民增收为主题,健全联结机制,构建利益共同体。
坚持多业融合发展。探索创新“有机+旅游、有机+康养、有机+学研”等多种业态,初步形成“游华阳景区、赏秦岭四宝、逛朱鹮梨园、观蔡伦造纸、购有机产品”的“吃、住、行、游、购、娱”生态旅游产业链。
创新服务模式。推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引导企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科技”的合作机制,与农民合作社结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带动培育产业示范村68个,建成产业示范带46个、产业示范点72个。
优化联农带农路径。依托“335”产业链联农带农工作法,开辟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订单农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脱贫户就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产业补助带动、土地流转带动、科技服务带动等5条联农带农路径,成功将农户镶嵌在有机产业链中分享增值效益。(来源:陕西乡村振兴发布)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