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肃穆的国徽下,“少年法庭”四个鎏金大字静静书写着法治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这里没有普通法庭的冷峻棱角,而是以特别审判的圆桌审判席取代传统对抗式布局,在法槌起落间传递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温度。
4月21日,平利法院利用“少年法庭”不公开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件,在这场特殊的庭审中,既彰显了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智慧与担当,也体现了当家庭监护缺位时,司法就是未成年人最坚实的后盾。
被告人小王父亲早逝,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小王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后来在社会不良人员的影响下开始小偷小摸,最终因涉嫌盗窃罪被公诉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庭审中,法官适时穿插法治教育,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少年能理解的人生启示,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司法理念贯穿于庭审全流程,悄然传递“一次庭审,终身帮扶”的司法承诺。在浅显易懂又深刻难忘的庭审教育下,小王流下了悔恨的泪水,并保证以后绝不会再做违法犯罪的事。案件将择期宣判。
法律不只是惩戒的利剑,更是引路的明灯。在少年法庭,程序正义与教育温度交织,司法智慧与社会力量共鸣,共同编织成守护青春的防护网,让更多迷途少年能重拾人生方向,在法治阳光下向阳而生。(刘一新、柳梦玫)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