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质量发展

洋县龙亭镇:探索“联络站+”模式 激发代表履职活力

“现在不用外出打工,在自己家门口也能够挣钱了。”“大龙河上漂浮的垃圾不见了,水变得更加清冽了。”一桩桩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背后,活跃着人大代表为民代言、积极奔走繁忙的身影。

近年来,洋县龙亭镇人大突出“建、管、用”并重,不断加强和完善镇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探索“联络站+”工作模式,延伸联络站功能,积极为代表履职创造条件、拓宽渠道,发挥代表整体效能和叠加效应,推动代表工作不断出新、出声、出彩。

“联络站+产业基地”蹚出富民增收新路径

龙亭镇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引导代表发挥特长,探索“联络站+产业基地”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群众嵌入产业链上共同发展致富。高家沟村联络站代表、村支部书记高士军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在村委会建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中心,由进站代表率先示范发展,带动周边124户群众加工烘干竹笋、食用菌、土豆片、豇豆等农副产品,户均增收1000元。镇代表、柳山村副支书杜新华通过联络站调研,注册“金柳山”农产品商标,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优质杂果,仅鲜桃一种产品,就为合作社带来35万元的收入。

“联络站+美丽田园”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在全镇整体推进“欢乐田园·美丽龙亭”建设总体布局下,各村联络站积极研判片区发展特点,先后明确了“田园龙亭”+“五彩高沟”“十里桃源”“榴恋平溪”“纸想有你”等建设定位。镇江村代表联络站代表周宝军围绕村上主导产业和村庄规划,谋划以镇江村田园综合体为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有机产业。他通过联络站向镇政府提出此设想建议,经过镇村合力争取,龙亭镇获评全省首家“有机农旅特色小镇”称号。各联络站代表通过视察调研,为镇上举办桃花节、采摘节,壮大花海经济,促进“农业+文化+观光”深度互动积极建言献策,促进“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康养”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初具规模。

“联络站+矛盾调处”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

龙亭镇人大坚持代表接待选民日工作制度,鼓励代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亮身份”“作承诺”,努力让代表成为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纾困解难“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镇人大主席团联合镇综治中心,将辖区内的61名本土县镇人大代表,编入全镇185个基层网格,兼任基层网格长或网格员,构建“一格多元”的基层治理网络。同时,建立23个矛盾调处化解中心,在矛盾调处化解中心设立代表服务岗,所有代表以专职调解员身份或兼职志愿者身份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今年以来,进站代表带头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代表监督推进信访法治化工作,各级代表累计主导或参与调处化解矛盾纠纷51起,其中推动2起“民转刑”风险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处置,办理惠民“微实事”26件,切实守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探头”“前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供稿:洋县龙亭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