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质量发展

商南县青山镇:创新“六联化解”工作机制提高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今年以来,商南县青山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矛盾纠纷“六联化解”工作机制,建立“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将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集网格管理、矛盾调处、便民服务于一体,让群众从“站着看”“跟着干”到“自己管”,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质效。

农户联评,激发基层自治活力。建立农户+网格员+组长+片长+志愿者“5+X”联评体系,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农户群众、基层“五老”等农村调解队伍优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员调解队伍,动态管理矛盾纠纷“红黄绿”三色台账。依托“一约四会两榜”,定期组织召开群众调解联评会,推动普法宣传进村组、进农户,针对各类矛盾纠纷,征求当事人双方同意后,通过群众点、村组提、大家评、集体决的方式,妥善化解处置矛盾纠纷,引导群众在农业生产、邻里生活、婚丧嫁娶等事件中互帮互助、互信互持,从源头减少和避免矛盾纠纷的发生。

企业联络,构建良好营商环境。建立包抓领导、工作专班、业务骨干、法律顾问“4对1”联企纾困制度,常态化走访矛盾纠纷易发多发企业、项目、合作社,协助分析矛盾纠纷趋势,优化治理结构和制度机制,协调解决企业运行手续申报难题、资金周转难题、用人用工难题、征地拆迁难题,加大土地使用、厂房租赁、手续申报、小额信贷、后续配套设施等方面优惠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企业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确保引得进、能落地、留得住。

干部联系,抓住源头对症施策。每季度开展干部联系包抓专项行动,划分干部包抓责任区,建立矛盾纠纷、涉访涉诉工作台账,对矛盾纠纷、积案难案采取定承办人员、定督办领导、定执行措施、定执行期限、定目标责任、包案到领导和干部“五定一包”,畅通信息渠道,及时通报各站办发现和受理的矛盾纠纷及调解工作情况,交流调解经验,动态掌握矛盾纠纷的总体状况和个案进展情况,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横向、纵向信息共享,以信息化带动规范化,提高大调解工作效率,优化矛盾化解流程,着力化解疑难复杂矛盾问题。

部门联处,多方聚能形成合力。构建以镇党委为核心,平安办、司法所、综治中心、派出所、富水法庭“五方联动”调处体系,以化解矛盾、为民解难为根本,形成矛盾纠纷快查快处的巨大合力,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推进全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对部门受理的矛盾纠纷,实行首问责任制;对涉及多个部门的矛盾纠纷,由镇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调解;对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引导当事人运用行政复议、仲裁、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对行政争议案件,由行政复议机构先行调解,推进行政调解与行政复议的衔接,不断加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力度。

志愿联调,激活矛调服务能量。加强推进村(社区)委员会建设、社区管理、养老服务和专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针对基层治理工作难点、痛点、堵点,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支书、老党员、老教师、老退役军人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亲缘优势,定期向“五老”问诊寻药,听取想法和意见建议。按照“能调尽调、以调促和”为原则,采用“话家常+讲道理、面对面+心连心、走进去+请出来”等形式,听民声、解民难、化民忧、暖民心,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维护邻里和睦、乡村稳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调治联动,建立多元化解格局。建立镇村组“三级”调处服务平台,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与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相结合、与“帮代办”服务群众相结合,按照提高效率、便民利民的原则,全面贯彻《信访工作条例》有关规定,推进信访事项预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办理法治化、监督追责法治化、信访秩序法治化,对矛盾纠纷做到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实现受理、登记、交办、承办、结案各个工作环节紧密衔接,落实调解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妥善解决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通过实践探索矛盾纠纷“六联化解”机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化解在早、化解在了,为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和促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今年以来,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45起、处理调解142起,受理来访来电76件、办结满意率达100%,对重点信访人员均已落实“五包一”责任,对全镇10名“三失一偏”人员、11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25名刑满释放人员建立清单台账,逐人落实稳控措施。同时,开展“平安夜访”走访群众1350户、重点企业15次,解决难题386件,培养人民调解员60人、法律明白人165人,开展宪法、信访工作条例、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传活动15场次、法治培训6场次,全镇大局和谐稳定,并被陕西省授予“信访工作‘四无’镇办”称号。(周 晗   崔柳)

责编:刘涛

编辑:汪洋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