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西府地区夏收季节,人们常常利用自然风或者风扇扬场,把麦壳、杂物和麦粒进行分离,最终实现“颗粒归仓”。扬场锨就是扬场的必备工具,从锨头到锨把,全部是木头的,掀把较长,锨头木比较软,耐磨轻便,有一定的弧度,使用起来顺手、方便。
粮食收获之后的第一步是脱粒,最初都是石磙碾场,后来人们使用脱粒机脱粒。接下来第二步就是扬场。这两个步骤,通常都是选择风和日丽的时候进行。
在通过脱粒机或石磙碾压脱粒后,接下来就要扬场。扬场主要的工具是木扬锨、扫帚、簸箕、耙子,加上脱粒的石磙,被称为“麦场五件套”。木扬锨是长柄木制,使用时农民在侧风处,采用扬撒方式,使粮食里的灰尘、碎叶等杂物随风飘走。扬场属于风选,原理是利用麦粒与杂质的密度差, 靠风或气流使麦壳、碎叶等杂物分离。麦壳、碎叶因为密度小体积相对比较大,下降速度慢一些,被风吹离的距离就要远一些,反之,麦粒则在近处就可落地,最终实现分离的目的。
扬场的时候,首先得有风,得看风向。对风向的观察,决定着粮食堆放的场域。扬场的时候,把粮食用扬锨使劲地扬起来撒向空中,形成一个扇面,借着风向和风力把夹在粮食中间的杂物、空壳等吹到一边。扬场的时候,通常得两个人配合完成,其中一个人扬场,另一个人拿着扫帚扫飘落在粮食上边的杂物,并用耙子把粮食拢堆。有时候在风力不足的情况下扬一遍还不足以做到完全分离,那就需要扬第二遍甚至第三遍。
扬场时人们往往戴着草帽,这样扬起来的粮食、杂物、灰尘不至于掉落进脖项或者衣服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阳光的暴晒。
赤日炎炎下扬场的确辛苦,但农民往往很快乐。这不仅在于扬场时顺着风向,每一锨扬起都像绘制出一道金黄色的彩虹,更在于经过一年的辛苦耕耘,到了最后的关头,意味着终于不用担心青黄不接,意味着可以吃上新小麦。此时此刻,每一掀代表着丰收的喜悦,承载着农人的希望。
后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人们逐渐用起了扬场机,扬场锨慢慢退隐,但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退出农业生产的舞台。(供稿:宝鸡市凤翔区博物馆)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