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热点

“新质生产力”下文博场馆的破冰之路 ——从张载祠“小小讲解员”思考传统文旅的创新创变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一词。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成为热词,迅疾在各个产业“走红”。诸如无人驾驶网约车、商场导览智能人、送餐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大行其道,开始走向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一直靠“吃老祖宗饭”的文博场馆(对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纪念馆等的总称),也开始思考自身的未来和发展。其实,文化旅游领域早在几年前就和掌上游、同声传译、扫码讲解甚至机器人讲解等开始结缘,此种“智能服务”的引进,极大的方便或减少了工作难度及强度,提高了效率。但同时因智能技术的便捷,又造成了“一机在手”人不出门游客减少、甚至导致服务人员减少,原本一个个人文气息浓厚的传统文化场馆,因为“少人”而显得萧条落寞,“无人景区”逐渐在文旅行业兴起。尤其是肩负传统文化的文博场馆,近年游客数量连年减少。特别在疫情期间,由于提倡“网上旅游”,导致诸多的博物馆、纪念馆门可罗雀,以至于疫情结束,“人流如织”的往昔盛景也迟迟未曾出现。

IMG_256

但是,地处关中西府的陕西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简称张载祠),却在几年前因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创新创变讲解方式,使得前来此地观光旅游、拜谒先贤的游览者有增无减络绎不绝,堪称变局中的一股清流。2021年8月,在新任眉县张载祠文物管理所张桂海所长的战略规划中,“小小讲解员”已经成为其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张载祠“颓势渐现”文化困局的一个破冰之举。2024年8月3日,第四届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志愿者培训会于横渠书院举行。至此,在近千年的张载读书讲授儒理的关学宗地张载祠(横渠书院),一个由“娃娃”主导的讲解团队,已经顺利并成功运行了四年。对于关学宗地张载祠而言,此举既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锻炼口才的“练兵场”,也开辟了一堂从小接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研学课”,更是为时下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找到新质生产力的一个“试验台”。

张载,字子厚,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中国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创始人、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张载于横渠书院创新创变了孔孟儒家思想,其“太虚即气”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和活水。1960年,二战名将、前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西安与周恩来总理谈话,期间评价张载及其思想时说道:“横渠先生所创设之唯物主义,比法国的笛卡尔早了五百多年。世界唯物主义哲学之父,非张横渠莫属也。”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被认为是中国人的精神坐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内核。而张载通过对宇宙观、人性论、道德修养论和认识论的研究,其思想迈出了宋明理学关于“天人贯通”问题的重要一步,将人性、社会政治秩序和自然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解决了“天人合德”的重大理论问题。这是古代天人关系理论的重大突破,也是古今思想道德层面最为亲民的精神升级。如此恢宏的思想体系,北宋以来被历代帝王将相、名流巨擘、时贤鸿儒所学习和推崇。以此而论,传承弘扬张载文化的多是学有所成的中老年群体,这和张载提倡的“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之精神有所偏薄。亦和近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所弘讼之精神相悖,看来,在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必须注入少年的力量,就如张载所言:“贤才出,国将昌;子孙才,族将大。”而如今,智能科技日新月异,过去的传统技能包括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如果不考虑创新创变,无一幸免的终将被时代抛弃。如此看来,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创新,单靠“老学究”们恐怕是不行了,必须未雨绸缪发掘新质生产力,借助创新创变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而曾经孵育出一代关学宗师横渠先生的张载祠(横渠书院),就是践行传统文化领域文博场馆迈向新质生产力的破冰者。

自2021年眉县文物管理所新任所长张桂海到任之日始,就在传统文化的弘扬上构思如何创新,而张载祠弘扬关学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讲解服务,这也是该领域其他文博场馆弘扬传统文化最主要的“传统”方式。如果能从讲解中找到“突破”,便是为张载关学这面“金字招牌”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新路径。于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张桂海的焦点聚集在“人”上面。他研究了当时国内同类的文化胜地,比如山东曲阜的孔庙、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及广州的传统文化地标陈家祠等等系列的祠堂场馆,发现讲解人员无一不是“成熟稳重型”的职业男或标准女,然而,时下的游客已经对这些“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职业讲解者开始出现了“审美疲倦”甚至“文化生厌”的状态。比如张载祠自身在讲解中,有游客就对正襟严肃的讲解员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讲解过于刻板或僵硬,不能发掘出传统文化中“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趣味放松的愉悦感。那么,怎么样的讲解人员才能迎合甚至引导新时代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和热情呢?

IMG_256

“小小讲解员”!张桂海脑海中灵光一闪,对,就是“小小讲解员”。针对外界的问询,张桂海给出了三种解释:一是“小小讲解员”本身就是亮点,可以给传统文化带来活力和差异性;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应从“娃娃”抓起,这样传统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具潜力;三是针对当地教育部门提出的“张载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在张载祠和校园之间架设“张载文化零障碍”的通道。也是带着这样的初心,自2021年8月2日起,“张载祠小小讲解员”从第一期的16名学生,增加到第二期的20名、第三期的24名,而2024年,参加人数则直接达到35名,在适龄少年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力,使得传统文化在眉县张载祠逐步达到了学习张载、尊崇圣贤的道德风尚。

而对社会而言,“小小讲解员”释放的能量更为强大。2021年8月20日,《宝鸡日报》文化周刊就刊登了题为《小小讲解员“走红”张载祠》的报道,在宝鸡地区影响甚广,一时,“张载祠”及“小小讲解员”成为热搜词汇。同年,在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的官方微信平台上,一篇《弘扬张载文化从娃娃抓起》的文章引发众多网友的探讨并形成热议。而在2024年8月5日,《陕西时代网》发布了题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话活水》的文章,一时点击浏览量激增,影响力不容小觑。而“小小讲解员”引发最大的群体自然是“小小同龄者”。据张载祠游客登记统计,自2021年开始,各地中小学生前来张载祠研学的人数逐年递增,且很多团队都会为“小小讲解员”所吸引,自觉选择了“免费义务”的“小小讲解员”,甚至一些高龄游客也主动前来聆听“小小讲解者”的讲解。来自西安的退休刘道年老人今年已经82岁,在听完“小小讲解员”马骏扬的讲解后,竖起拇指赞不绝口,认为他表达清楚、铿锵有力、语言流畅且极富故事情趣,为张载文化形成新的亮点。

张载祠“小小讲解员”的年龄选择在6—16之间,尤以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为主,要求“小小讲解员”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基础、热爱传统文化、要有吃苦精神。而讲解员的来源不拘一格,有来自眉县专业的“雨竹语言艺术培训机构”的学员,有多所学校广播站的“小主持人”,也有来自广州的省外学生。这样的一个学员组合,某种程度上有相互融合互通有无的作用,为“小小讲解员”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互动和知识互补的机会。而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并非是全勤“上岗”,而是利用寒暑假、双休日及法定节假日来张载祠进行培训后获得上岗资格,在张载祠的各个场馆进行“义务”讲解。在每一年度中,张载祠还会通过竞赛、评选等形式选拔出各类优秀的“讲解员”进行表彰。同时,还会将其中的优秀者推荐给省内外的相关文化机构,给“小小讲解员”们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发展机会。

IMG_256

自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四届张载祠“小小讲解员”正式在张载祠“上岗”以来,张载祠的游客人数稳中有升。过去游客多以机关干部、文化学者、教育工作者及高校学生为主,但自从“小小讲解员”在张载祠形成亮点以后,更多的中、小学生在学校组织或家人的陪同下前来此地“研学”、“游学”及拜谒先贤,进行传统文化的知识教化和道德洗礼。一时,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声名大噪,影响力非同凡响。也是因此,张载祠被陕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陕西省各级教育部门及诸多高校授予相关名号的学习基地。

昔日横渠先生有言:“学贵心悟,守旧无功。”意即事物的发展要遵循创新创变的原则,如果外部环境变了,而自身还是依照过去曾经成功的“经验”来因循守旧,那注定是要遭到落后甚至淘汰。张载的谏言,其实论证了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关系。2024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一时风头无量。既然要变,无须回避,更无须抱有抵触情绪,该来的终究会来,新质生产力是时代的产物,只有以“变”应对“万变”,才能在新质生产力时代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的定位。传统文化也需要迎合新时代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态势,结合自身条件,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路子。而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就是春潮汹涌的时代大发展下,身处传统文化领域的文博场馆如何突围?如何破圈?如何找到自身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鲜活案例。

路再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为践行先贤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张载祠“小小讲解员”在新质生产力的号角中,已经破冰前行,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探索新的未来。

作者:马苏彬,男,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人,系陕西省关学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张载祠(横渠书院)特聘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张载文化的研究和弘扬。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