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派出所提档升级“百千工程”开展以来,绥德县公安局张家砭派出所以“一学两创”(学郝家桥楷模精神、创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创标准化示范派出所)为主攻点,完善固化“两队一室”警务改革为切入点,推出“五融工作法”落实派出所主防责任新型警务机制,助推“百千工程”提档升级。
红蓝融合,永葆对党忠诚“不褪色”
张家砭派出所依托“红色山村”郝家桥红色资源,秉承“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工作理念,认真学习发扬楷模精神,用党建“红”点亮公安“蓝”。
抓党建促队建。以打造“最强”支部为目标,升级改造党建活动室和“荣誉室”,确保党建活动有阵地。精心开展“传承红色基因、锻造名州铁军”主体系列教育活动,用红色精神激发队伍活力。
抓党建促业务。不断健全党支部各项制度,在“三会一课”内容上求实效、形式上求创新,确保党建活动有措施。坚持素质强警,持续强化实战练兵,民辅警业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抓党建促战力。紧抓新时代公安派出所主防职责使命,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示范岗活动,组建党员突击队,确保党建在“双创”活动中的领航作用,助力跨越发展,擦亮名州铁军“郝”品牌。
双桥融合,落实主防责任“不偏航”
张家砭派出所在工作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同时,也致力守护传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的“郝家桥精神”,从中汲取奋进力量,通过依靠群众寻找“枫桥经验”和“郝家桥精神”的融合点,明确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建设方向,打造“双桥融通”主防样板。
以深化“两队一室”改革为切口,实施主动警务。以警力前置为基础,警务指挥精准化、社区警务专职化、执法办案专业化、窗口服务一体化为改革目标,深化固化社区警务队、案件办理队互为协同、综合指挥室支撑两队警务运行机制,建立“1+2+N”值班备勤制度,构建科学高效的新型工作模式。
以落实“三张责任”清单为核心,打造主责警务。落实公安部《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社区警务工作规范》,对标《陕西省公安派出所标准化建设指引》,严格落实27项派出所主防责任清单、21项社区警务责任清单和《办理刑事案件负面清单》职责任务,建立考核评价制度,确保主责警务有方向、有重点、有抓手。
以“会客+多元”纠纷排查化解机制为载体,落实预防警务。依托派出所暖心警务会客厅和镇村(社区)说事堂(室),让群众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事有地方管。持续深化“三调联动”多元排查预防化解机制,确保各类纠纷排查溯源到位、化解处置到位、转办移交到位、跟踪回访到位,严防“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发生。
今年以来,日均接警有效警情8起,其中投诉类、纠纷类占有效警情80%以上,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起,辖区入室盗窃零发案,电信网络诈骗立案数和资金损失数同比双下降超过60%,各类警情同比下降22%,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同比分别下降70%、21%,辖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警民融合,创新基层治理“不松劲”
绥德是一片红色沃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众多革命足迹。张家砭派出所深挖抗战时期“民治警助”“绥德反特经验”,践行“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走出‘衙门’,深入乡村”,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重要作用。
“三平台一系统”提升“警助”效能。综合指挥室明确指挥调度、视频巡查、合成作战等岗位职责,充分利用情指行一体化实战运用平台、新一代110接处警智能化平台、自主研发三维可视化警务管理平台和陕西省治安管理信息系统、自接入的80路视频监控,努力实现警情精准研判处置、实有人口、各类重点人员等治安要素精准管控防范。
“三队一中心”调动“民治”力量。 依托村两委干部、志愿者组建36支治保巡逻“义警队”,由社区民警、校级领导、保卫干部、保安员、家长组成15支警校联动护校队,利用物业公司、单位内部安保组织组建9支企业安防保安队,加强重点区域、部位巡逻防控。同时每天还安排4-5名社区民警在巡逻中落实高峰勤务、护校岗,确保“护校安园”落到实处。密切联动政府综治中心,建立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司法等多部门联络机制,分流非警务类、非紧急类热线求助,共同整治重点复杂地区,提高警情处理工作效率。
“三防一保”彰显警助民治合力。“打防”增强法律“威慑力”,破小案暖民心,以严打促严防。“技防” 筑牢“防火墙”,建成智慧安防小区2个,在郝家桥、火车站等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80路,中小幼儿园一键报警装置15套,视频监控全覆盖、零死角。“宣防”提升群众“免疫力”,高频次开展普法宣传,引导群众用法律解决生活中的纠纷问题,确保在高水平上实现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
城乡融合,打造优质社区警务团队“不懈怠”
张家砭派出所辖2镇1社区35行政村,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辖区85%人口集中居住在张家砭镇的1个社区、7个城乡接壤行政村,警情和居住人口基本成正比。为了推动城乡融合,依托社区、行政村建制,科学划分4个警务区,成立4个社区警务队,配置专职警力28名,占全所的54.9%。
“一村一警”落地见效。城乡结合的7个行政村、红色教育基地郝家桥及周边6个行政村全面落实“一村一警一警务助理”,其它22个人口少、治安好的农村行政村按照“一村一警务助理”、“多村一警”(4至6个村)划分责任区,建立警务室,未建警务室的行政村建立警务工作站。
“一区多警”划格织网。张家砭社区是辖区人口主要集中区域,配备专职民辅警11人,划分警格5个,每个警格对应社区3个网格,组建1支11名辅警、15名社区网格员、5名网格长、9名治保会成员、N名保安员和物业人员组成社区警务团队。
“三进一见面”强化融合。落实所长进乡镇兼任镇党委委员、社区民警进社区兼任支部委员的举措,建立社区民警每周与村(社区)书记、治保会主任联系见面制度,了解社情民意、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推进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
警网融合,打造暖心警务“不止步”
张家砭派出所人员流动大、人户分离多、人员结构相对复杂。为了找准治理“主攻方向”,密切联系社区村组,牵动网格力量共同推进“一标三实”信息采集和各类重点人员服务管控。
人口服务管理可视化。利用自主研发三维可视化警务管理平台,强化实有人口、重点人员等治安要素管控,提升“一管三防”的信息化水平,破解“城乡结合”治安管理瓶颈问题,目前平台已经录入实有人口4万余人、实有房屋1.5万、标准地址5000余个。
窗口服务全科化。升级服务窗口,建立周末、节假日预约、“小纸条”服务机制,构建服务窗口新架构,实现户籍、居住证、无犯罪申请、咨询投诉等公安业务“一窗通办、全科服务”。
暖心服务品牌化。以建立“暖心警务会客厅”为载体,打通社区警务服务“最后一公里”,为群众提供一个倾听民意、纠纷调处、法律宣传、咨询救助等服务为一体的暖心服务场所,实现简单业务身边办、困难业务上门办、复杂业务一次办。2024年已接待办理业务群众3200余人次,警务治理效能大幅提升。(王科)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