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连接的一隅,有一个村庄,它叫金鸡滩。一片风沙草滩地,在陕北沟峁梁涧映衬下,让它显得尤为不同。而一场“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犹如春风吹过这片贫瘠的土地,让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土地经营改革的本质,就是实行土地流转制。就是将个人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流转给规模种植户或者经营组织。这样,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更是激发了这片土地上的无限可能。而金鸡滩村的土地流转制似乎更为典型,可称作榆林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示范点。
这件事情,还得从2013年说起。改革春风吹满地,草地人民谋奇计。看着周边日益富裕的乡民,金鸡滩人经过虚心学习、热烈讨论,决议进行经营制度改革来唤醒富饶的大地。这个决定,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大门。
任何的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前进的道路上永远荆棘密布。
起初,大家尝试种植燕麦草,希望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富裕之花,作为种养为主的村庄,饲料产业也是产业发展的缺口,前景不可预估。不仅本地羊子养殖业需求体量大,周边牧区的需求量更庞大,正是看好这一点,实施牧草大面积种植。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重拳,受地理条件影响,燕麦草产量低,收效甚微。不甘失败的他们迅速调整牧草品种,瞄准了具有天然优势的紫花苜宿,宿根优质牧草,且产量高,很适合本土种植,转而种植紫花苜蓿。这看似简单的转变,却如同魔法般,在第三年的春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均亩产创2800元的收益,如同甘露滋润了干渴的心田。随着种植的成功,种植面积扩大,如今3400亩紫花苜宿绿意盎然,预示着千万收益的壮阔图景。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不菲的收益,也为流转土地的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壮大了集体经济。让更多资本投入到土地上,不仅是资本的运作,也让土地产能达到良性的有效提高,正是产权改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不止于此,金鸡滩人的眼光更为长远,他们深知单一的初级农产品难以抵御经济市场的风浪,于是着手进行产品深加工。饲草颗粒的加工,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价值的飞跃,为畜牧业提供了更优质的饲料选择。与此同时,“伙场经济”的探索,设施农业的建设,让剩余劳力可以分流到蔬菜大棚、果树种植的产业上,家庭农场,机械化作业,致富之花处处开放,让产业经济的温暖阳光照进每一户农家。
村集体的力量在此彰显无遗,投资农机合作社,营运运输公司,年收益可达千万以上。村民们不仅从土地中收获财富,更从集体经济收益中分享股份红利,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自信殷实。
如今,金鸡滩人的目光更加高远,稀有山药加工厂的蓝图正在绘就。既是对自然资源的深度挖掘,也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他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与盈利性的发展。
金鸡滩镇党委书记惠兴春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更大力度发展乡村经济,在金鸡滩村示范带动的基础上推动全镇范围内伙场经济的发展,将伙场经济建设融入各项重点工作中,注重综合施策、多措并举,做到四个结合,与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相结合,促进伙场美丽、经济腾飞,让绿水青山成为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让乡村文化成为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奋力谱写金鸡滩镇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这场改革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劳动力的解放与转型。当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们拥有了更多选择,无论是投身于新兴的经济活动,还是在技能提升中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都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农村正在崛起。当然,路途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部分个体的适应难题、市场管理的挑战,金鸡滩人没有退缩,而是以探索与创新为舟,乘风破浪。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挑战中成长,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矢志不渝地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绘制出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金鸡滩的故事,是土地经营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是农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案例,更是中国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自我革新、蓬勃发展的缩影。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每一个金鸡滩人都在用自己的双手,书写着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
作者:幸运草,陕西横山人,中华诗词、陕西诗词、陕西散曲、榆林诗词等学会会员,榆林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膺陕西省诗词学会2022—2023年度“年度诗人”称号、榆林市诗词学会2023年度“榆林诗歌奖”、榆阳区诗词学会2023年作品评选一等奖等。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陕西当代散曲选》《陕西诗词》《榆林日报》《陕北》《榆林诗刊》等多种报刊及网络平台。(供稿:榆阳区金鸡滩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