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谈到家风,我想向大家推这本《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一生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政治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毛泽东主席曾给与曾国藩很高的评价,他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谥号文正)”。
这本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近1500篇,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他年幼时修身自立,成年后封侯拜相,终成一代封疆大吏。当我们仰视这位一代豪杰的时候,却从他那一字一句质朴而真切告诫子孙自勉的家书中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儒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豪迈和智慧。
自从我本人参加工作以来,这本书也读了很多遍,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收获和启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其家风不仅关系自己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当然,好的家风不是天然形成的,涵养好家风,还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个人归纳总结了以下三点:
涵养好家风,离不开身正为范的言传身教。中华民族自古即以家国情怀为重,家风是家庭文化,能从小影响一个人,也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家风的传承,更多地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这本书里有一句话说得好“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意思是家族保持俭朴的传统,就能够兴旺。人保持勤劳就能够健康。家族能够勤劳俭朴,那么生活就永不会贫贱。“人不得全,瓜不得圆,知足天地宽 ,贪得宇宙隘”世上并无完美之事,人要知足,方能天宽地广。“有风不宜驶尽帆,有福不可尽享,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这里的“富贵气”,我理解为两重意思,一是生活奢靡、追求低级趣味;二是为官从政架子大,存在官僚主义。这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纠“四风”、树新风。曾国藩对奢侈之风和官僚主义是非常抵触的,纵观历史,那些盛极而衰的家庭,皆因富贵传家而败。近年来曝光的一些违纪违法的领导干部由于自身不正,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案例屡见不鲜,如赵正永案,就是切实的例子,家风不正,对家人、亲属失管失教,赵正永的自身不正直接导致家风不正,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子女耳濡目染,就难以树立正确的三观。
涵养好家风,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自我修炼。“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家风不仅关乎一身之进退,更关系一家之荣辱,领导干部大都是家庭的“主心骨”,对其自身理应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正其身,既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更要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动力。在这方面,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要学习总理“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以身作则、常修常炼,始终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不断继承和弘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使之深植于家风家规之中,代代相传。
涵养好家风,离不开动辄得咎的严管厚爱。正所谓“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涵养好家风,也要坚持“勿以恶小而为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得知儿子凭借自己的身份到礼堂免费看“白戏”,非常生气。他严肃地对儿子进行了批评教育,第二天又领着儿子到礼堂补上戏票,并对工作人员说:“我的孩子没管好,以后这样的事,在我这儿不会发生了。”这样的事例,在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还有很多。在不断赶考的峥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以家风为“传家宝”,熔铸成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向老一辈共产党人学习,对亲属子女和身边人看得紧一点、管得勤一点,切实管好家人、处好家事,守住亲情关。只有不弃微末、严管厚爱,才能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成就“积善之家”。教育孩子始终保持“知足常乐、苦中求乐、平安共乐”的良好心态,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在平凡中追求卓越。(供稿:彬州市太峪镇)
责编:张颖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