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时代热点

段双印先生向洛川县图书馆捐赠文献100余册

2025年3月25日,曾任洛川县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的段双印先生将2本自己与杜林渊教授合著的《宋金陕北史稽考》赠送给洛川县图书馆。至此,洛川县图书馆共收藏段双印先生个人著作《陕北古事钩沉》《延安古代纪闻》《大塬遗韵》《诸神共和—水陆道场与水陆画概说》《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宋金陕北史稽考》6种20余册。同时,作者还将自己收藏的文献近100册捐赠给了洛川县图书馆。

IMG_256

《宋金陕北史稽考》2024年12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主要记录的是:宋夏、金夏角逐陕北的两个半世纪(960-1227),陕北大地风云激荡,各个政权间的杀伐争战与遣使交聘,众多民族的联姻混血与族群融合,不同文化的激烈碰撞与反复渗透,诸多因素相互作用,陕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呈现出多姿多彩、空前繁荣的景象,是陕北历史的高光时期。本书钩稽史籍文献记载,博采文物考古资料,对宋金陕北战场主力军鄜延九将的产生发展、大体序列、防区城寨与将佐着力稽考,较之已往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对鄜延、麟府两路的军政机构与守臣兵帅,择其要者详加考述;对隶属鄜延、麟府诸路的陕北城寨逐一稽考;对以府州折氏、麟州杨氏、延绥高氏等家族为代表的陕北边塞土豪与世家进行系统梳理,不失为一部陕北地方史力作。

《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 2024年7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延安地方志丛书》之一。全书由四卷构成,以人见史,连缀成篇,勾勒出一幅延安古代简史长卷。卷一“循吏名臣”,综合介绍战国以来治理延安的循良贤能、戍守延绥的外籍文武大员;卷二“儒林风流”卷,集中介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以来延安本土举人(含贡生)、进士及第的名臣显宦、诗词名家,以彰显泱泱文风;卷三“蕃汉良将”,集中介绍秦汉以来延安本土蕃汉各族的将帅良才,他们崇尚武节,忠勇爱国,充分彰显出边地延绥的浩浩武风;卷四“百工隽秀”,收录名不见经传的民间雕塑大师、济世名医、书画名家、商业巨子等。

IMG_259

《诸神共和—水陆画概说》 2012年10月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陕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发行,系《延安文物丛书》之一。本书以洛川民俗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为基本资料,广泛搜集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及京津地区的水陆画遗存,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梳理介绍了它们的分布、流传、异同等各类学术信息。又从“三教合一”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考察了水陆道场与水陆画的产生、发展与流行的轨迹,对水陆道场与水陆画的历史、艺术成就、研究价值诸方面,予以科学评估。同时,还逐幅对部分水陆画的内容、主要神灵的来历、掌故、民间俗神的出处予以考释,对一些重要画幅的艺术特色简要评点,从而加深了读者对水陆画这一陌生艺术题材的了解,是一部比较全面的、有一定学术深度的水陆画研究力作。

《延安古代纪闻》 2010年11月由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系《延安文物丛书>之首卷。本书由方舆纪要、山川纪胜、史海钩沉、圣土人杰、循良贤能五卷构成。作者从细微处入手,大至州郡府县,小至村庄堡寨,追溯它们的源流出处,探究它们的来龙去脉,揭示它们的真实面貌,力图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信息。

《陕北古事钩沉》 2008年9月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民俗探微、胡姓源流、方言钩沉、博物杂识诸方面稽考了陕北历史上民族同化与民俗融合的一些细枝末节,揭示出陕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是一本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地域文化专著。

IMG_262

《大塬遗韵—走进洛川民俗博物馆》 2008年10月由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著者段双印、刘忠民分别为洛川县民俗博物馆的第一任和第二任馆长,段双印先生更是洛川民俗博物馆的奠基者。从本书中读者能够欣赏到洛川民俗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民俗文物和陕北南部的精美建筑、独特风俗;能够感受体味到中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洛川这块土地上的根深秆粗,叶茂花繁,悠远博精。

段双印,陕西洛川人,与共和国同庚。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曾任洛川县博物馆馆长,文博高级职称。数十年致力于陕北历史文化与文物研究,先后出版《陕北古事钩沉》《延安古代纪闻》《诸神共和–水陆画概说》《黄龙垦殖史略》《延安古代历史人物传》等著作。曾被陕西省、延安市文联授予“优秀民间文学家”“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等荣誉称号。《陕北古事钩沉》获陕西省首届山花奖学术著作一等奖。曾参与《陕西省文物志》《陕西文物七十年》等史志编撰。(供稿:洛川县图书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