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从商洛师专政史系毕业后从教的24年,我仅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老师,几乎没啥传奇而独特的故事,只是经历较为曲折而丰富罢了。在此就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经历及思想理念吧,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说来我先后共任教过7个不同年级,教过语、数、政、史、地,音、美、科学等八个学科;走过茶房,蔡川、庾岭、商镇、赵川等五个学校,教过的学生也有近两千人了。无论在哪儿任教,我都是爱校如家,顾全大局,哪里需要哪里上,任劳任怨。我个人不在乎名利,工作总是认真对待,兢兢业业。不管教那门学科,就尽全力。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力争以最佳方式来教授学生知识,培养能力。即使我个人晋职等遥遥无期,但我始终做到了,不忘自己的初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既教书又育人。
为什么如此呢?说一段发自肺腑的话:我出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自小时有劳动能力开始,亲自参加过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的许多劳动。亲眼目睹了父辈们是如何通过艰苦劳动,勤劳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而奔小康的,更亲眼见证了祖国40多年来是如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贫穷落后,发展到如今欣欣向荣、繁荣富强的全过程。在由衷地为国家发展庆幸中,我便一直抱有初中毕业时的价值观取向,即“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愿为祖国建设事业增砖添瓦”。这就是潜藏在我心底的“初心”。自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起,我便一直尽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启迪和教育下一代,希望他们个个更有出息和未来,成为我们家乡乃至于国家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在我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都是鲜活、灵动的个体,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我总觉得有责任让他们都绚丽绽放。所以对待学生,我都是很尊重和关爱的,多让他们表现可爱和好的一面,但他们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差异或习惯上的偏差,这就需要尊重之外,因人而异,及时去发现、修正他们身上的不足,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最终以爱心唤醒他们的上进心,他们的潜能才会不断的迸发出来。这样的学生,才会更早成为栋梁之才,也会成为我们的得意门生。
这里我最最难忘的还1999年在茶中当班主任教时教过的首届学生,当时考丹中很难,我班的前十一名都考上了丹中,最终几乎全部又都考上了不同大学,主要有杨刚、李煜强,张益、李飞、张科亮、李敏娜、李云、李直等等,像我当时细心培养的首位班长“杨刚”同学,期末数学考过满分,后来考上了西北政法学院,如今已在丹凤纪检委工作多年,他曾看望过我几回。张益考到了辽宁,李煜强考到了四川,李直考到了广西,其他的陕西居多。在一位学生结婚时遇到了三四个当年的学生,他们对我都很感激。如今都在天南海北的工作着…… 至于后来我单独教育、关爱过的其他特殊情况学生的故事也有不少,有给我连连下跪的,有偷书、偷钱的两个学生,在我特殊开导与启迪下,私下里交给我转还,保密让他们改错而成为好学生的,还有考上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每逢节日还给我发微信祝福的,都是成功教育的例子,让我感到自豪。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春花遍地,甘做园丁勤浇灌;雪岭摩手,领马志士苦登攀。”总之,我热爱咱丹凤教育事业,更愿意做咱商中教育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上。我将继续坚守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使命,为教好书、育好人而加倍努力!(作者:李永刚 丹凤县商镇初级中学)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