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地东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旬阳便是陕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枢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旬阳市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如三国时代的孟达墓、明代的旬阳文庙、清代的黄州会馆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见证了旬阳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讲好旬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旬阳市博物馆特别推出“旬阳古韵 云上绽放——探索千年古城”线上展。本期推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
清真寺位于蜀河镇镇政府后坡,地理坐标东经109°41′59.2″,北纬32°56′10.6″。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整座寺院倚崖而建,平面呈凸形,座西向东,砖木结构。寺院的主体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从前到后依次有门楼、对厅、抱厦、大殿(拜殿)、窑殿(窑窝),前院,南北厢房分列中轴线两边,左右对称。虽系分期造作,却衔接巧妙,布局得体,周边环境清幽,林木葱郁,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游览观赏价值。
门楼:正面作砖砌四柱牌坊式样,顶部装饰翼角飞檐,主楼檐部装饰浮雕二龙戏珠。次楼博风板花板及檐下壁面施彩绘图案,主色调为蓝色。门上中央置浮雕金彩“清真寺”石额,边缘浮雕九龙,楹联以绿色玻璃镶嵌成字,上联云:“启教越数朝根涤蒂固馨香绵远沿中外”下联云:“大经传亿代星环斗曲精华泛博贯乾坤”。整座门楼辉金耀彩,绚丽夺目,蔚为壮观。
对厅:朝拜者的憩息之处。面阔三间,明间抬梁式、次间贴墙穿斗式屋架。前檐即门楼,后檐及明间装六抹隔扇,外带走廊。 阿訇住舍:对厅与抱厦之间是一天井院子,左右分列厢房,位于天井右侧的是阿訇住舍,面阔两间,抬梁式屋架。 经堂客厅:位于天井左侧的厢房,面阔两间,也是抬梁式屋架。
抱厦:面阔3间,明间抬梁式,次间贴墙穿斗构架,明间内壁悬挂匾额,阿拉伯文和汉文并行,汉文书“奉普慈独慈安拉之名”九字。两侧金柱悬挂楹联,今存下联,文云:“临五时复七日莫虚度岁月一生”,款署“布政使衔督办白河釐务军机处存记道前署陕西凤邠盐法道唐承烈敬书”(上联已佚,文云“解三省师四箴方不愧清真二字”)。中梁书“洵邑蜀镇閤方众教末公议重修仝立,中华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孟夏月吉日。”室内中央摆放油漆桌椅,两侧置长方形宽凳,梁上悬挂彩色宫灯,是礼拜者聚会论经之处。抱厦与大殿之间有2道内廊,外侧的一道有月梁,其上为轩棚屋面。
大殿:卧龙状屏风屋面,面阔3间,明间抬梁式,次间贴墙穿斗式构架。前檐明间装8扇六抹隔扇,次间装4扇板门,两侧檐柱金书“参天参地参何有,悟己悟行悟归真。”后檐明间通向窑殿。殿内陈设庄严肃穆,可同时容纳百人膜拜。大殿与窑窝之间设有内廊,其上亦为轩棚屋面。
窑殿(阿訇念经处),窑殿外部作檐楼阁式,四角攒尖屋顶,顶装宝瓶新月,内作八边七重藻井,最西端是礼拜朝堂,为一内凹的拱门,其上有匾额、门额、楹联,皆书古兰经。阁亭内外多出可见阿拉伯文、花鸟、卷草,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宗教文化氛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徒(穆斯林)举行宗教仪式、传授宗教知识的礼拜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于公元十至十一世纪(一说七世纪中叶)传入我国新疆及周围地区,以后逐渐向东部发展。明清时期,外省地移民陆续大量涌入旬阳地区,相当数量的回民也在县内定居。蜀河镇由于地处水旱交通要冲,商贸文化发达久负盛名,成为回民聚居的一个重镇。据方志记载,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蜀河口有商户69家,发行货币的有12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大商号有11家,其中可能就有“兴盛玉”、“源茂祥”、“源茂泰”、“春茂生”等回民商号。结合史料来看,穆罕默德在七世纪初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主要代表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其后该教遂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不难看出商人利益与伊斯兰教创始及发展的密切联系。清末到1958年前后,蜀河清真寺的经堂教育常年不断,主要课程有语文、数学和阿文、《古兰经》、圣训,从教的老师大都为私塾先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小学老师,包括兴盛玉的马春华、马振武、源茂祥的马书田、马相田,源茂泰的马良田,春茂生的马恩田(荣昌)等先生都曾任过老师,清真寺内保存的、洗大小净水房使用的铜汤瓶壶亦为鸿茂玉、鸿茂林家族所赠,说明他们在携来雄厚商业资本的同时,又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保护人和传承者。
蜀河清真寺建成以后,每日五番及主麻日镇上的穆斯林和路过此地的穆斯林都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进入寺内做礼拜。按该教规定,伊斯兰教徒必遵的功课有念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等;对信徒的要求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经,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通过这些宗教礼拜活动和宗教信仰的推广,对于净化穆民的心灵,奉行人道主义,维护教内和社会稳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教化作用。从清真寺的文化内涵来看,表现出既尊重和保持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也不排斥佛学、儒学思想的胸怀,特别是楹联把伊斯兰教的功修和儒学的思想品德修养融合在一起,反映了文化发展进程中兼收并蓄、共同发展的进步倾向,因而可以看作是中国内地伊斯兰教文化建筑发展的典型。蜀河清真寺建筑特色突出表现为,既在一定程度或范围保持了中亚的传统因素,又借鉴吸取国内其他民族特别是当地的艺术形式,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清真寺建筑风格。在布局上,清真寺以中轴线为基准,自前到后依次为门楼、对厅(相当于前厅)、天井、抱厦(相对于前殿或拜殿),附属用房布置在中轴线的外侧;屋面样式是牌楼形的门楼、卧龙式的屏风墙和硬山并存,屋架是抬梁与穿斗共用,以及外部装饰、彩画题材、图案,都与蜀河古街的会馆、民居建筑并无不同,区别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朝向。清真寺座西面东,大门位于东端,最西为窑殿(俗名窑窝与大殿相通连),相当于祭坛,背向麦加圣地,而使教徒朝麦加跪拜。二是功用。清真寺天井两侧厢房分别为阿訇住舍、经堂客厅。附属建筑在中轴线左外侧的有寺师傅、满拉住舍,经学堂,保管室,其楼下是大小净水房(沐浴间);在中轴线右外侧的是膳房。这些用途和称谓皆为清真寺建筑所独有。三是内部装饰和陈设。蜀河清真寺内本有许多壁画,“文革”期间被涂抹;匾牌、楹联、宫灯、桌椅有的毁于“文革”,有的迄今尚存。主体建筑是抱厦、大殿,抱厦内悬匾牌、楹联、宫灯、摆设黑漆桌椅,传为明清家俱,大殿正面亦有楹联,室内地板全以木板铺成,其上又覆被褥,便于教徒跪拜。附属用房全是粉刷白色仿瓷,不事雕饰,给人以庄严肃穆、清爽雅洁的强烈感受。
清真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窑殿,其外部乃由大殿的西端突出,平面呈正方形、垂檐楼阁式,四角攒尖顶,顶端耸立宝瓶新月,楼分上下二层,上层满装花格木窗,下层南北测有对开的拱门、圆窗。内部与大殿相通,屋顶作八边七层藻井,迎面居中为朝堂处,是一内凹的拱门,有门额对联,两侧墙壁前端开圆窗,带有窗额;门额、窗额全为阿拉伯文《古兰经》的内容。其文义虽不为外人所晓,而其氛围都烘托出了穆民对圣地(麦加)、天经(《古兰经》)的无比虔诚之情。
清代,在方圆不足5里的蜀河小镇上,有陕帮的三义庙、黄帮的黄州馆、鄂帮的武昌馆、船帮的杨泗庙、回帮的清真寺、本地帮的火神庙等10余处,蜀河清真寺建筑古朴典雅,庄严肃穆,融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为一体,是回汉两族能工巧匠高超智慧和技艺的结晶。近五百年来由于回族穆民们的共同保护,使之得以保持原貌,为今人和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内地伊斯兰教文化与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标本,其价值之重要不容忽视。(供稿:河源)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