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文旅

汉滨区石梯镇八路垭双柏树:岁月深处的精神坐标

在汉滨区石梯镇,八路垭是一个充满故事与记忆的名字,只要提起它,村民们便打开话匣子,那些鲜活的过往、难忘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讲也讲不完。带着对这段历史的憧憬与敬畏,我决定前往实地,亲身探寻两棵古树所承载的岁月痕迹。

我搭乘驻村队伍的车启程。车在蜿蜒的山沟里缓缓前行,窗外,沟壑纵横,群山起伏,沿途偶遇几户人家,灰黑瓦片与石木结构的房屋隐于茂密竹林,散发着醇厚的乡土气息。汽车转过一处山坳,驻村干部提醒道:“八路垭就要到了。”我急切地四处张望,寻觅那两棵有着近千年历史传说的双柏树身影,驻村干部看出我的急切,便驾车沿着山垭路口朝左方向的村委会驶去,不多时,抵达一处平坦山梁。“看,古树就在那儿。”抬眼望去,两棵挺拔的柏树映入眼帘,如同两位坚毅的战士,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粗壮的树干稳稳矗立,苍劲有力的树根深扎入泥土,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走近细瞧,树身上泛着黑亮且卷裂的细树皮,历经无数风雨的侵袭,一层又一层地脱落、生长。

IMG_257

左边的柏树高大粗壮,树身坚实厚重,枝丫向四面八方伸展,墨绿的树叶层层叠叠,部分枝叶垂悬在空中;右边这棵柏树相比之下略细,但依旧苍劲挺拔。

 

为探寻八路垭名称的由来,我们拜访了当地非遗传承人冯尚群老人。80岁的冯师傅精神矍铄,他年轻时接受过良好教育,是备受尊敬的乡间文人,曾担任过文书、村医,兼管宣传文化等工作。每当有游客前来询问,他总是满怀自豪地讲述起关于这两棵树的故事。

“这里以前也叫老八里,在青套乡成立之前,叫八里公社,后来,青套乡与石梯乡合并为石梯乡,再后来又改为石梯镇。在古时,这里是连接湖北郧阳、房陵等地商客的重要通道,商客们从这个山垭下山渡江前往县城,逆水可去往汉中,顺水便能抵达湖北。相传这两棵柏树是当地人栽种的,至于具体原因,已经很难考证了,在道路还未修建的时候,以这两棵树为中心,形成了八条通往四面八方的道路,八路垭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站在双柏树的中心位置,环顾四周,各条道路走向清晰,按顺时针方向,先看正东方向,一条主路笔直延伸,通向唐家湾(原青套乡);与之相对的正西方向,道路蜿蜒,可达叶沟村,是张青路主干线;转向西北方向,沿着下山路前行,便能抵达花果村;而西南方向,需翻山越岭,途经高家院子,最终到达迎春村;继续顺时针,东北方向的道路,一头连接着刘家坝,顺着它能前往旬阳;再看东南方向,有一条小路翻山之后到达赵家坪,由此继续延伸,通往旬阳,一路向东还可直达湖北;正南方的道路,依次途经关帝庙、石灰寨,最终抵达关家镇;与之相反的正北方,翻越帽盖子山,便是村委会和村小学,顺着下山路前行,就能到达汉江口。

望着眼前八条路的去向和远处连绵的山峦,不禁感慨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两棵柏树有多少岁了?”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再次询问冯师傅。

“相传这两棵树种植于北宋初期,柏树生长缓慢,算起来树龄近千年,能长到这般高大,实属难得。”冯师傅接着补充道:“据说贺龙军长当年在此拴过马,你瞧,这两棵柏树最底部的那些痕迹,便是战马饥饿啃咬树皮留下的。”

据1989年版《安康县志》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冬,由贺龙军长率领的红三军约15000余人,在退出洪湖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途中,于12月4日拂晓由旬阳进抵安康县艾家河。5日拂晓,从石梯拔营,挥师东进,经平利、镇坪、竹溪而至湘鄂边境,建立黔东革命根据地。”冯师傅神情庄重,继续讲述道:“当年贺龙军长带领红三军从艾家河渡过汉江,沿着南岸山区,不顾长途跋涉和劳累,一路疾行到达这里,占领了这里的制高点,他指着北方的帽盖子和南边的山头说,当晚就宿营在八里;抵达村子后,便在庙堂、学校歇脚,有条不紊地安排伤病员和女同志到农户家中休养。期间,战士们帮助村民挑水舂米、干农活,一举一动村民们都看在眼里,严明的纪律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IMG_259

站在两棵古树前,听着冯师傅的讲述,思绪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在此宣传革命政策、商议战略路线,与群众亲密无间相处的画面一一浮现。
八路垭双柏树,不仅是当地风俗文化的象征,更是汇聚八方道路的地标,它们见证了这里的人来人往、物流更迭和信息交流,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寄托。提起八路垭,就会想起双柏树,在漫长岁月里,它们目睹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繁衍生息,见证着从往昔走向今朝的沧桑巨变。如今,双柏树周边新建了文化广场,定期开展八岔戏、花鼓子、大筒子戏以及红色文化演出活动,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 IMG_262 与此同时,冯山村的利杰现代农业园、翠欣园家庭农场、善科农业园区等正蓬勃发展,每逢花开或丰收时节,游客们接踵而至,前来采摘体验;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带来发展新契机,各界网红达人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冯山村的无花果、水蜜桃、黄桃、土鸡、孔雀、绒山羊、土鸡蛋等特色养殖和农产品推广出山;张石大道的通车,让外界对冯山村的人文历史、农特产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各类特色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大山,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供稿:汉滨区石梯镇)

责编:刘朋涛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