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佳县文化馆和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2025年佳县“清明节捏面燕”非遗传承活动。方保国、李改琴、贺继琴、张锦芳、屈永霞、张利香、刘瑞芬、陈艳卫等非遗传承人参与并现场教学。以匠心对话时光,让传统文化在掌心跳跃成诗;当指尖揉捏的面粉化作展翅欲飞的春燕,黄河岸边的古老技艺在清明时节焕发新生。
佳县面燕制作可追溯至明代戍边军屯时期,当地人以“清明捏燕,灾祸不沾”的民谚,将二十四节气智慧揉进面团。佳县面花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方保国揭秘:“每只面燕须经醒、揉、剪、挑、蒸五道关,燕尾的十三道剪痕象征黄河流经的十三县,蒸制时的火候要根据当日湿度调整。” 非遗传承人现场解读面燕文化密码:“燕尾三叉象征天地人三才,点红豆寓意五谷丰登。”
随着最后一批面燕送入非遗展柜,2025年的清明记忆被永久定格。但文化的传承从未停歇,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将持续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每一粒面团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春燕年年回,文脉代代传——这或许就是非遗保护最诗意的注脚。(供稿: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