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咸阳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6大类32个项目。旬邑县两个非遗项目旬邑剪纸、旬邑刺绣榜上有名,属传统美术类。至此,旬邑县36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项,省级代表性项目3项,市级代表性项目上升为9项,县级代表性项目23项。
旬邑剪纸艺术风格独特,表现形式多样,构图巧妙,有粗有细,阴阳技术处理手法精到,艺术性强,在当代剪纸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上世纪50年代初,旬邑剪纸的内容有着极强的时代特征,是历史发展脚步前进的前沿产物。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旬邑剪纸因受到户县农民画的影响,在题材创作上更具有生活化倾向。
80年代初,以库淑兰为代表的旬邑彩贴剪纸惊艳世界,获得多项国家级金奖,库淑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这是旬邑剪纸发展迄今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旬邑剪纸在旬邑彩贴剪纸的光环下依然在继续向前发展。除具备上述时代特征之外,更向着人文历史、经典名著等领域发展。创作题材场面宏大、故事性强,剪纸技艺从传统的单一手剪融入了刀刻、斧凿多种技艺,表现手法细腻、追求书卷之气,雅俗共赏。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红色马栏”、“清明上河图”、“红楼梦大观园”、“百子庆寿图”等等。
旬邑刺绣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诗经·豳风·九罭》中就有“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的记载。
旬邑刺绣大都出自普通农家妇女之手,这种传统的刺绣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及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得以延续。
在旬邑当地,刺绣被称为“扎花”,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伴随着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而发展,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旬邑的女孩子,在少年时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开始学刺绣。随着年龄的增长,绣花在她们的成长中自然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她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又在长辈的影响教导下,从模仿进而独立地去创造新的花样,形成了旬邑民间刺绣的独特风格。
旬邑民间刺绣的针法多种多样,双套、菱形、灯笼、挂钱、燕子、指甲针法等都是常见的针法。绣品主要有荷包、玩具、褡裢、枕顶、裹肚、马甲、围裙、腰带、鞋头、鞋垫、云肩、吊帘、挂片等,旬邑刺绣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民俗风情紧密相连,绣品被广泛使用在人们的服饰、鞋帽、被枕、帘帕、儿童玩物、香包挂件、婚嫁礼品上,几乎伴随一个人的一生。(供稿:旬邑县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