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名录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从战国至清,文字种类包含汉文、藏文、蒙文、满文、维吾尔文等20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处文物保护单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单位。其中,法门寺博物馆2件文物入选。
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指在各种石材上雕刻铭文,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价值的古代物质遗存,是独特的历史文化载体。法门寺博物馆入选的2件均为唐代石碑。
唐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
文物简介:长115厘米,宽55厘米,厚10厘米,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隧道。卧式,正面磨光刻铭,无篆额,无碑首、碑座。碑身有细直的阴刻单线栏界及边框,刻文楷书,僧澈撰文,沙门令真书丹,刻工无载。碑文内容记述法门寺的由来和唐代法门寺迎奉佛骨舍利的历史,以及“ 会昌法难”祸及法门寺的情况,并详细记载了佛骨舍利的形状和咸通年间迎奉舍利的盛况。作为佛教供养中心,佛指舍利的流传一直众说纷纭,此碑完整记载了佛祖真身舍利的流传及唐代皇帝供养情况,是不可多得的佛教考古珍品。
唐 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账碑
文物简介:长115厘米,宽69厘米,厚8厘米,1987年出土于法门寺唐塔地宫隧道。卧式,正面磨光刻铭,无篆额,无碑首、碑座。碑身有细直的阴刻单线栏界及边框,刻文楷书,兴善寺僧觉支书丹,撰文、刻工均无载。碑文主要记载了唐懿宗、僖宗时期供奉法门寺真身舍利的规模,包括法事参与人的姓名、职衔及供奉时间,详载供奉物的品名、数量、重量、质地及供养人等详细情况。此碑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石质献物账,对研究我国唐代职官制度、僧伽制度、作坊制度、度量衡制度、金银工艺、琉璃制作、丝绸织造、服饰品类、宫廷茶具等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名录全面展现了我国古代碑刻刻成年代、类型形制和分布区域情况,记录了我国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印证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相关文物还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字、书法、文学的演变,反映古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记录了中华文明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
法门寺博物馆将以此次入选《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为动力,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不断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挖掘文化内涵,全面提升文物工作水平。(马 钊)
责编:杜鹏飞
编辑:鄢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