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非遗技艺传承,赋能非遗文化创新,近日,西安工程大学“桑榆情深,繁荣寻梦”研究生实践队来到榆林市榆阳区文化馆,调研当地非遗文化与地域文化,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
实践队前往位于榆林老街中部的榆阳区文化馆非遗展示馆展开学习,展馆内设有彩绘、刺绣、泥塑、石雕、银匠、剪纸、柳编等展室,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人文故事,使丰厚的文化积淀如缓缓流淌的河水一样,虽历沧桑而不衰。团队希望通过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开展非遗理论宣讲、文化学习等活动,结合专业优势,筑起非遗保护屏障。
团队一方面与榆阳区文化馆馆长刘峰探讨非遗传承现状与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与泥塑艺术家崔海海、银匠传承人杨伟慧、石雕工艺美术大师万军利等多位传承人深度交流各门艺术的制作工艺、步骤细节。刘馆长与各位传承人在为团队做讲解工作时由内而外地散发出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自信。在文化馆老师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不变的初心与坚守,那一抹非遗红,作为中国最传统的底色,也定会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绵延。
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得以亲自体验制作工艺,在对原材料的触摸、加工的过程中,实践队更加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员们还与各传承人,深入探讨如何利用本专业特色开展非遗的传承保护,如何通过新媒体方式,推广和普及榆林本土的石雕、泥塑和银匠等非遗艺术。
学习中,实践队成员认真发问并虚心倾听传承人们的回应与解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非遗民间艺术的魅力与其厚度。榆林的地方音乐、民间美术、乡村民俗等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非遗资源,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非遗进社区”“非遗+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将为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供稿:榆阳区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