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明创建

旬阳古韵 云上绽放——探索千年古城第一期(旬阳文庙)

旬阳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地东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旬阳便是陕南地区的重要文化枢纽,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旬阳市共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遗迹和代表性建筑,如三国时代的孟达墓、明代的旬阳文庙、清代的黄州会馆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不仅见证了旬阳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为了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讲好旬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旬阳市博物馆特别推出“旬阳古韵 云上绽放——探索千年古城”线上展。本期推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旬阳文庙。

IMG_256

旬阳文庙位于旬阳老县城之巅的龚家梁。据光绪本《洵阳县志》和现存文庙碑记:文庙初在旧县治西洵水之浒,明洪武五年(1372)县令李肃建,成化八年(1472)圮于水,知县杜琳迁建今县治左,十一年知县王延龄拓修;弘治间知县蒋续修;嘉靖三十七年(1558)知县张东重修;万历十五年(1587)赵嘉猷倡捐鼎新,三十三年知县乔木荣续修;四十五年知县陈士龙复修。(清朝)国初未知有无修建。现今大成殿三间,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郭联奎重建;东西两庑八间,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叶时纳重修;东偏敬一厅三间,乾隆二十年知县卢甲午建;外大成门三阖,康熙四十三年(1704)知县李宏勋重修;棂星门一所,亦知县卢甲午修,道光二年(1822)知县康节重修,同治三年孙潍重修。

由此可知,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明清时期先后对其进行拓修、续修、复修、重建、重修共12次。又在清雍正七年,于大成门左右分别建名宦祠和乡贤祠。说明旬阳文庙在清末尚有大成殿、东西两庑、大成门、棂星门、敬、亭、泮池、照壁及其墙垣等主要建筑,但因方志及碑文记载简略,各建筑物的规模、样式、形制等具体情况不明。

中华民国初期,文庙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成立洵阳参议会时略事修缮,用作办公。

建国初期,文庙一度作为洵阳县人民政府机关干部住房,后改作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春,旬阳县”干招”迁出,旬阳县博物馆成立,正式交给旬阳县博物馆管理使用。在此之前,除大成殿大体保持原貌外,其余两庑及憩息室(大成门)以下残破日甚,面目皆非。为使这一古建筑群得以保护,陕西省文物局自1982年以来拨款逾百万元,分三期对文庙进行修复。2003年,旬阳县文物管理所成立,与博物馆合署办公。从1984年开始文庙的维修工程,到2016年夏,历时32年,先后维修重建了文庙上院的大成殿、月台、大成门、两庑,中院的棂星门,东、西厢房,下院的义路(门楼)、照壁、围墙,基本恢复了原貌。

维修重建后的文庙,坐北朝南,背靠黄坡岭,面向汉江,占地2370平方米,建筑面积1458平方米,是县博物馆保藏、展出文物,供游客观赏的重要之地。从南到北,从前到后,共有三个院儿,由低到高,呈阶梯式上升。在贯通南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等主体建筑中院东西厢房、上院两庑左右对称。居高望去,建筑结构规整,布局严谨,层次分明,保持了传统的孔庙建筑特征。1992年4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下文庙不开南门。旬阳文庙亦只开义路(东门)。义路,为出入文庙的门户,名出《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义路,暗示人们要遵从礼仪,惟其如此,才能学到孔子的思想精华,成为真正的孔门弟子。大板式朱红漆门带兽面衔环,中槛装二支金瓜形门簪。石刻门额,额刻正书”义路”二字,额两侧彩画博古图案,背面檐下苏式彩画山水。

影壁。旬阳文庙的影壁与文庙墙合为一体,庑殿式顶,看墙中心浮雕团花、四角浮雕变形凤纹。在本应修建大门处修建影壁,这是文庙建筑的特征。《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仞,指高度,古时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万仞宫墙,形容孔庙庙墙高大雄伟。因为孔子是至圣,在排列大成殿、洋池、大成门、棂星门等文庙主体建筑的中轴线的最南端开大门,是对孔子不尊,因而文庙不开南门而开义路、礼门。

IMG_256

棂星门。一般是文庙建筑中第一或第二道大门,是封建帝王陵寝中的建筑,传说是按神话中的天门设计建造的,其作用是为了昭示孔子的地位和表彰孔子的事迹,体现了封建社会对孔子以及孔子学说的无限尊崇和褒扬。旬阳文庙棂星门,四柱三门三楼,庑殿式顶。主楼额垫板突起贴金”棂星门”三字,圆雕凤、鱼、象、龙头,旋子彩绘。次楼额垫板彩画山水、花鸟、博古图案,下额枋彩画人物故事。四柱两侧夹以抱鼓石,鼓面刻龙、凤、团花。

碑荫铜碑。中院西北角竖有明碑一通,碑镌明万历三十三年山东右布政使刘卿撰《洵阳县重修儒学创建坊牌奎星楼记》及万历四十四年洵阳知县陈士龙《重修儒学碑记》。此碑以石叩之,响声清细如铜。碑旁有一古柏,树干大可连抱,枝条直插云霄,合称”碑荫铜碑”。

大成门。一般为文庙的第二道大门,是通往大成殿院落空间的正门。其名称为文庙建筑特有称谓。又称乾门、仪门,旬阳文庙称之为大成门。”大成”二字出自《孟子》,赞颂孔子是位集大成的思想巨擘。据史料记载,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至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诏文宣王殿名为”大成”,因而将祭祀孔子的大殿称为”大成殿”,大成门名因大成殿而得,又名”仪门”,表示凡进入此门者都应该仪表端庄,衣冠整洁,以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一说大成门又称”戟门”,门左右各有旁门;东边因悬挂铜钟叫”金声门”,西边因架设皮鼓叫”玉振门”。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其端头有枪尖,旁边附有锋刀,刀呈月牙形,到后来演变为一种礼器,用于仪仗功能。唐代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家在屋顶上设有戟的装饰,后来只要是显贵之家的大门都被称为戟门。一般戟门为三扇门,中心的门扇为最大,两边次间的门扇次之。戟门的中门平时都是关闭的,一般只有春秋祭祀或考中状元的人去拜谒孔子时才能够打开。旬阳文庙大成门面阔三间,尖山式硬山顶,正脊及垂脊饰兽,檐部有装饰性斗拱,斗拱及额枋施旋子彩画。外檐明间大板式红漆门,门上装饰门钉。大成门门槛甚高,意在进大成门拜谒孔庙者得小心举措、端正举止,符合圣庙谨严气氛。大成门平日闭户,人只能从两腋月亮门出入,唯举行礼仪祭祀等重要活动时方开此门。

IMG_256

泮池。也称半月池,在民间的称呼较多,有墨池、砚池、月牙塘等。泮池是一个外圆内直的半圆形水池,位于文庙的第一道门棂星门之前或之后,是文庙中内外空间的界定和过渡。它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学文庙形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官学的代表。庄严神圣的泮池是儒家思想”孔泽流长”的表述,是儒家圣地曲阜浮水的象征,也是孔子思想和知识高深渊博的反映。学生、教师及府县官员看到泮池,自然会于西周时为诸侯设立的大学”伴宫”,意为”伴宫之池”,是古代官学的标志。按照礼生崇敬之意,为进入大成门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泮池一名起源制,天子太学可四周环水,称”辟雍”;诸侯一级的学校只能南面泮水,成为”学宫”,后以半圆形定制,取意为”学无止境”,永远不能学”满”。明清科举制度规定,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学员,须入学宫拜谒孔子,叫作入泮或游泮。也就是说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方可入庙朝谒,并在泮池洗笔。中国历史上的文庙在唐代以后具有了庙学合一的双重身份,因而泮池也成为文庙内的必备建筑之一。旬阳文庙泮池由于地理位置限制,位于上院大成门后,月台前,池为半圆形,池帮、池地均为混凝土浇筑。池中垒砌一假山,假山略高于池面,上饰两鹤,寓意高洁,祥瑞。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位置,古人把鹤称为一品之尊的贵鸟。仙鹤在古代是”一鸟之下,万鸟之上”,是仅次于凤凰的”一品鸟”,因为”鹤”仙风道骨,为羽族之长,自古被称为”一品鸟”,寓意第一。一品是古代最高官阶的名称,皇帝以下文武百官共分九级,一品最高,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编织的图案就是”仙鹤”。这就是”一品鸟”的来历!

东、西两庑。古代东、西两庑的功能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实际是主殿左右的两排厢房,又称之为”东庑””西庑”。东汉明帝十五年(72),明帝刘庄到孔子故乡曲阜祭孔子,并首次将其七十二弟子作为从祀。此后,历朝君主将”先贤先儒”陆续更换或增添,一直到民国时期文庙中已高达172位”先贤先儒”受配享从祀,其名目有”四配””十二哲””先贤””先儒”。其中四配十二哲从祀于大成殿内,先贤先儒从祀于东、西两庑。为了排列历代贤儒的神主和众多的孔门弟子,两庑必然有着足够的长度,从而与四合院的廊庑院布置形式有些不同。旬阳文庙东西庑位于大成殿前、月台东西侧,为单层硬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现为旬阳市博物馆《馆藏选粹》《匾联神韵》两个基本陈列展览。

御道。御道起源于宫中,皇帝进出乘轿,于是将阶梯中央做成斜坡,两侧石阶则让轿夫走,故称御道。后来为孔庙所用。古时状元、榜眼、探花,可从御道走出,插花披红,跨马游街。旬阳文庙的石刻御道由三部分图案组成:从上到下依次高浮雕星云、仙人、三龙戏珠、鲤鱼跳龙门图案,讲述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寓意古代读书人如同江河中的鱼虾,只有刻苦努力,不断上进,经过尊孔崇儒的教化,最终才能跃过龙门,由鱼变龙,登上人生巅峰。

大成殿。”大成”是后人对孔子最崇高的评价。唐代称大成殿为”文宣王殿”,宋徽宗赵佶尊崇孔子,称其”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下诏更名为大成殿,并亲书其匾。大成殿也称为先师殿或先圣殿。

旬阳文庙大成殿位于整个古建群的最北端,是放置孔子牌位的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神圣殿堂,现为旬阳市博物馆《开拓的足迹﹣﹣汉代以前的旬阳》陈列展览室。面阔进深均三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屋顶,正脊中有阁楼式宝刹,两侧为具有陕南特色的状元夸官陶佣。垂脊、岔脊依次饰垂兽、仙人走兽;正面三间及两山带廊。”状元夸官”反映封建社会士子登第后备受荣宠、春风得意的情景。

文庙中的建筑都具有文化性,文庙内不管是主要还是次要建筑物的命名,都有其来历和历史典故,文化背景深厚浓郁,并不是建造者随心所欲定下来的。清人张注庆《府学文庙碑记》:”不见于宫阙之壮巍乎?道德之崇宏,品行之端严,视此也!不见乎泮水之洋洋乎?文思之流美,性情之渊涵,视此也!而礼门义路,可以肃视履;先哲名贤,可以动歌思;翠柏苍松,可以作气骨……”意思就是看见文庙宫阙的壮巍,就要树立崇宏的道德,端严的品行;看见宫门泮水的洋洋清流,就要学成渊涵的情性,流美的文思;走学宫的”礼门义路”,就要端正观念,整肃行为;拜先哲圣贤,就要见贤思齐,颂扬讴歌;望翠柏苍松,就要坚守骨气节操。

文庙内的单体建筑命名的文化内涵,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歌颂孔子对文化的贡献,二是说明文庙具有学校(教育)的性质,三是体现孔子儒家思想。

旬阳文庙保持了传统的孔庙建筑特征,同时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建筑古朴凝重,院内花红叶绿,池水荡漾,古柏苍翠,创造出传统宫殿与园林相结合的氛围,博物馆以此为馆址,作为展示旬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个窗口,让人在此徜徉、浏览、冥思顿悟,在休闲的气氛与心态之中,感受这片土地千年的灵气和内涵。(陈世斌)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