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旬阳市蜀河镇抢抓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机遇,借力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兴文强旅发展路径,积极培育发展要素,努力拓展产业外延,不断提升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价值,逐渐形成以文旅为纽带的经济发展局面。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省级文化旅游名镇”,2020年被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主要做法
科学规划蓝图。按照文旅城镇定位,将蜀河镇纳入陕南大旅游进行整体考量,积极主动听取镇村干部、“两代一委”、企业及外出务工能人等多方意见,最大限度争取广泛支持。精选一流规划团队,深入镇村企业和周边地区驻场调研,完成镇区风貌、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三图一集”、海绵城镇、园林城镇5项规划编制并顺利通过省级评审。
打牢发展基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编制五年建设项目161个,其中当年实施的11个重点项目现已完成总投资额75%。先后启动了计划总投资18510万元的蜀河省级旅游名镇四期工程项目、总投资2亿元的蜀河古镇景区营运综合开发项目。以加减法还原古镇原生态风貌,做“加法”补短,实施游客步道项目解决人车混行,推进西入口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印象区,悬挂800余盏灯笼对街巷进行软装饰,统一风格制作实木门头牌匾197块。做“减法”去赘,将集镇生活区重心从蜀河社区转移至高桥社区,为古镇发展留足空间;克服困难对110余户外河堤近现代房屋实施拆迁,去除与古镇风貌不协调的异质因素,让古韵古风愈发凸显。本土作家马伯友、杨才琎合著的70余万字长篇小说《蜀河口》,生动呈现蜀河前世今生,一经出版便受到文化界人士热烈关注。
取得成效
饮食品牌逐步做大。培育做大以“蜀河八大件”为代表的地域饮食文化品牌,带动天元酒店、裕庆和、弘道客栈、春茂荣等一批餐饮企业强势崛起,“老袁家”“马老四”等老字号保持旺盛生机。每到重大节假日,全镇13家餐饮企业、357间客房常常供不应求。针对景区商业化不足问题,积极开发特色旅游新产品,打造蜀河汉水文化体验一条街、陕南特色小吃一条街、滨江休闲观光一条街,辐射带动全镇发展。
多元文态培育有力。加快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挖掘提炼,建成社区民俗博物馆和黄州馆、杨泗庙陈列展馆,修复马头墙1060处,绘制水墨画、民间剪纸、诗词书法作品1000余幅。出版发行了《蜀河往事》《诗意蜀河》《走进蜀河古镇》等讲述名镇历史文化书籍。定期上演《汉调二黄》剧目,在传统节日举办蜀河烧狮子、双彩车大型综合性节庆活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推出VR动漫新产品,还原再现明清古镇商贸码头繁荣景象。2022年春节期间传统社火烧狮子、五一文化专场演出和十一志愿服务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带动消费逾1500万元。
“双招双引”成绩斐然。积极主动宣传推介蜀河镇发展优势,吸引客商在蜀河投资兴业,迪士尼毛绒玩具总部工厂及年产1000万件毛绒玩具生产线项目落户蜀河并顺利投产,带动就业1000余人。组织召开“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归雁经济座谈会,蜀河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签约投资项目2.32亿元。与西安市旬阳商会签订蜀河古镇景区运营项目投资协议,共谋古镇发展大计,以文化为纽带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具备雏形。积极筹建版画、摄影、写生基地,衍生形成版画合作社等新兴文化产业,带动施家沟村17户户均年增收1万余元。
经验启示
健全体制机制。充分认识旅游资源公益属性和旅游产品商品属性,必须处理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关系,探索构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可持续利用的开发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带动市场主体进行开发经营,根据其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加快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主抓手、主引擎,充实文旅康养产业链重大项目库。紧盯项目建设目标任务,整合各类公共资源、金融资本、社会投资,着力推动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强化资源聚合。推动一个区域发展的资源、资金、人力有限,而文化产业项目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和配套资金,所以丰富产品供给必须要突出一个区域的重点,必须要有目标、有方向,把有限的资金和项目集中向规划的景区投入,在整合的区域实现整合项目和优先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来源:《陕西省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