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临渭区官道镇:“议”出新路子 “理”出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发挥村民的作用?临渭区官道镇武赵村在此过程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议事协商为切入点,探索“支部引领、群众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思路,打好“党建+社会治理”组合拳,引导村民从被动参与村级事务转变为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决定者”,在官道镇武赵村村史馆建设过程中,武赵村群众充分参与,发挥协商议事作用,实现民主议事协商和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深度融合。

IMG_256

官道镇武赵村辖7个村民小组,359户,1347人,中共党员54名,村“两委”干部8人。耕地面积3800亩,其中冬枣种植1600亩,粮食种植2200余亩。该村先后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一村一品”引智基地、国家级无公害冬枣生产基地、全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省、市“千万工程”示范村。

武赵村依托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村级活动广场、党群活动中心等现有阵地资源,搭建村级“议事室”,并设立村民意见建议箱,成立武赵村议事机构,由“5+X”组成议事协商主体,具体参会人员由村议事会根据协商议题确定,形成“342”议事协商工作,坚持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难有地方问、事有地方议,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个方法确定议题,让民意表达更畅通

多渠道民意进行采集。通过“走访排查+网络征集+问卷调查”组合方式,建立覆盖全年龄段、全体村民的意见收集网络。村组干部作为“传声筒”,将日常走访与专项调研结合,既保留传统走访形式,又创新运用微信群等新媒体扩大中青年群体参与。针对历史遗留问题,提前通过乡贤、老组长等建立历史档案,确保议题背景清晰。

多方式审核议题。村级党组织对村议事会收集的议题进行审核,重点审查议题合法性、可行性及群众基础。审核通过后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议,村“两委”联席会议需在1个月内完成议题研究并形成协商方案。

程序公示公开。议题确定后,村议事会需在3日内通过公开栏、微信群等渠道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日。

四个程序开展议事协商,让事情“议起来”

确定协商主体。村议事会根据议事协商具体内容、利益关系、复杂程度和影响范围,确定个人、群体、群团组织和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代表组成。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代表、各级政协或人大代表、“三农”工作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人才库成员列席。

会前充分沟通。针对事先掌握的情况,与相关当事人充分沟通,全面掌握议题相关材料,分层分类沟通机制,与直接利益相关方(如矛盾纠纷当事人)开展“一对一”恳谈,通过乡贤、老组长等调解员化解矛盾;对涉及全体村民的议题(如村史馆建设),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微信群等渠道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上级部门(如镇党委政府)提前介入指导,确保政策符合条件及可操作性。对专业性议题,引入第三方专家论证或专业机构评估,形成可行性分析报告。

明确议事协商规定。协商会议召开前3日,需通过多种方式通知参会主体,并提供议题背景材料、政策文件等资料。会议主持人由村级党组织指定,可从村“两委”干部、乡贤或议事人才库成员中选任;记录员由议事会成员担任。采用举手或无记名投票方式,实行一事一议、逐项表决。表决结果需当场公布并形成书面决议,符合村民议事会“半数以上同意通过”的表决规则。

高质量开展议事。由主持人清点参会人数,说明议题来源、审查情况、具体内容和协商主体有关情况,组织开展协商活动,尊重各方意见,参会人员围绕讨论议题逐一发表意见建议,充分讨论达成共识,保障议事协商有序有效。会议需形成书面纪要,记录发言要点、表决结果及未决事项处理意见。

两种结果运用及转化,以同心同向引领共建方向

全流程监督体系。按照“谁负责谁执行”“谁受益谁监督”的原则组织实施,协商过程结果多渠道公示;成立专项监督小组跟踪建设进度;通过大喇叭、入户等方式实时通报进展;最终形成总结报告向群众公开。

多元协同保障。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联动模式,主动对接上级部门,整合政策资源。积极协调议题相关方,争取专业指导建设;全面动员村民广泛参与、主动监督,将议题转化为实实在在成果。

武赵村村史馆是该镇发挥村民主体,开展议事协商的一个缩影。今后,临渭区官道镇将以武赵村“342”议事协商工作法为契机,纵深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真正使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村级议事民主协商中来,实现“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吴亚娟)

责编:杜鹏飞

编辑:李静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没有了

已是最早文章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