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树梢,阳光洒在村民的笑脸上,留坝县小留坝村委会的院子里大家围圈而坐,讨论着“和美乡村”的建设方案。自去年开始,小留坝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三抓三不”原则,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助力,共享共建和美乡村。
“我们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不应该大拆大建”
“可以发展我们的历史文化,很多人来旅游了,但是不知道我们这里有什么特色”楼房沟组村民代表说道,之前很多人喜欢爬西寺庙锻炼身体,却不知“西寺闻钟”的由来;有很多游客来楼房沟住了民宿,但因为不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对小留坝的印象也只停留在浅表面。
抓宣传动员,发挥群众主体推动作用,不大包大揽。借助院坝说事会、党员代表大会、入户“进知解”等方式,村两委共收集群众有效建议18条,经过讨论梳理后,决定从“历史文化、村规民约、特色微景观”等方面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在改造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推动作用,按照“微改造、精提升”的思路进行规划、建设。
说干就干,小留坝的老街近日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这次建设摒弃了对农户门前屋后整齐划一规划的想法,以“污水进管道,房前屋后留住乡愁,公路沿线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为引导,倡导大家将自己闲置的物品、废弃的材料以及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老物件找出来,通过筹物筹劳的方式参与共建。
自去年开始,通过两期的努力,小留坝村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古八景中的“西寺闻钟”“碧镜清莲”栩栩如生地描绘在墙面,有机结合人文美与自然美;为了让文明新风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村两委再次修订了村规民约的内容,并以漫画形式展示出来,这是潜移默化的对内修正,也是小留坝村在打造乡村旅游上的一个对外展示名片;通过打造“一屋一景”,村民将闲置的轮胎、树木等制作出“轮胎钟表”“轮胎花盆”“生肖兔”“农耕图”等特色微景观,并搭建传统农具展示棚,将和美乡村的内涵真正丰富于“农耕农趣农味”之上。
家住小留坝村1组的张财学听完村里的动员会后,回家就琢磨起了自己的院子。原本的院子虽然宽敞,但到处堆满杂物,借这次机会,张财学对院落进行了规划,花道笔直横贯,小树露出新芽,松软的泥土静待花草生长。据了解,通过就地取材,张财学将家中闲置的桌子改造为咖啡桌,废弃的轮胎和器具等也成为了院里“乡土乡味”的点缀。最近还常常有村民到张财学的院子里参观,不少人表示未来也会逐步改造自己的院子,让农村的院落也能美观、温馨。“等改造好了,太阳好的时候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在院子里喝茶,赏花”村民们说道。
抓规划管理,发挥干群共同参与作用,不大拆大建。在征求群众意见后,村两委利用村组微信群发出倡议,党员干部带头将家中闲置旧物整理出来,目前累计已有33户农户自发参与到房前屋后的微景观打造中,无偿向村集体捐助废弃材料、老物件和传统农具共150余件,并建立台账、统一管理。街道和村干部筛选出有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旧物进行规划管理、投放使用,并定期检查。小留坝村老街的成功“焕新”,为游客的“深度游”提供多一种的方式,使其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地各种文化,有助于加强用户的粘性和民宿发展的可持续性。
漫步在小留坝的老街上,农家窗明几净,门前柴垛整齐堆放,花朵娇艳盛开,墙面上的漫画引得村民驻足观看,各种微景观引来游人打卡。眼前的景观虽已建成,但群众自发管护才是和美乡村长效发展的根本。
抓机制建立,发挥共建共享共管作用,不发生反弹。小留坝村以乡村振兴“二十字”为总要求,整合载体加强乡村治理,统筹做好“一约五会”在治理过程中的参与和指导作用,用好院坝说事会,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监督村务的动力,以“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等方式规范村民的行为方式。村两委建立“门前四包”管理公约,与村民签订责任书,每月进行卫生环境评比,干净的上红榜,脏乱的上黑榜;鼓励村民之间相互监督,及时纠正乱堆乱放乱倒等行为,对监督有力的群众给予道德积分加分,并可在“德美屋”兑换礼品;通过村扶贫社下属的“三队”负责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日常管护,定期进行清扫,并由村两委和村民检查和监督。
为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留坝县紫柏街道小留坝村还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不断收集群众对和美乡村建设的意见,不定期进行景观的改造,努力打造小留坝的旅游IP,呈现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王泰文)
责编:刘亚莉
编辑:吴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