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乡村振兴

镇坪县城关镇:农家“方寸地”增收“致富园”

巴山腹地,沿着S225省道行至南江河水电站处,再沿着蜿蜒的柏油路进入深山,望见星星点点泥墙青瓦的村舍点缀在绿水青山间,镇坪县城关镇友谊村便到了。

友谊山庄前庭

行至村口,墙体彩绘入眼入心、多彩花木春意盎然、青绿田间虫鸣鸟唱,风光旖旎、如诗如画。

花廊和凉亭

“来,带你们看看我家的院子。”行至第一户人家处,村民王瑛拄着拐杖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年四季蔬菜旺盛、瓜果飘香、花儿怒放的前庭后院。

友谊山庄古色古香的民居

跟随王瑛的脚步,穿过一幢古色古香挂有“友谊山庄”字样的两层民居,便来到了王瑛的后院。规划整齐的蔬菜采摘区、明艳动人的生态花廊、尽显风情的农家凉亭……纷纷映入眼帘。游客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品尝菜品,一派悠闲自在、令人神往的农家生活景象。

微菜园

“别看这巴掌大块地,平时在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养殖些家禽,供我这个山庄的游客食用,不仅节省了买菜的钱,还能让游客吃到无公害的绿色蔬菜。经济效益和口碑都有了。”王瑛神色飞扬地说道,“春夏季游客络绎不绝,几乎每天5桌爆满,秋冬闲暇时就带领村民做一些小工程,一年的收入8万元以上,对我来说真不少了。”

进园摘菜,体验农家生活;门前插秧,感受农耕文化;亭内小憩,静享从容时刻,院内烧烤,享受味觉盛宴。一壶友谊特有的黄连花茶,一盘镇坪风味的竹笋炖腊蹄,一步一景、一餐一饮尽是农家诗意,尽显农家风情。

为了让游客留在友谊山庄这个“方寸宝地”,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坐卧山林中、品味农家味、隐居桃源外”的自然魅力。王瑛还和隔壁邻居念起了新的“生意经”。“隔壁邻居将自己的小院改造成了民宿,目前有6间客房,设施一应俱全,游客可以在我的小院游玩,玩累了就住在隔壁,这样他们就愿意来了,也留得住了。”王瑛乐呵呵说道。眼下,天气渐暖,小院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对于即将到来的旅游旺季,王瑛很是期待。

再往前行,王德寿家中的竹编背篓、菜篮、箩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只见王德寿手指在竹篾间游走,不一会儿一个箩筐就初具雏形。“去年我听村上动员说发展‘庭院经济’,我才知道像我掌握的竹编这种传统手艺也可以将其融入到‘庭院经济’加以突出。于是我便利用农闲时间编织农具,用农具来换点小钱。今年,我还想在我的院子里改造一个竹编小屋,创办一个手工作坊……”说起对未来的规划王德寿满怀信心。

“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农户对传统手艺的眷恋和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后面我们村上将会把竹编手艺融入乡村文旅产业的体系中,结合‘1+N’村史馆的建设,弘扬竹编文化,承载乡情体验,留住乡愁田园。”友谊村第一书记汪杜娟介绍道。

再深入村庄腹地,沿途村干部带领农户进行人居环境整治的忙碌身影随处可见,房前屋后的微药园、微果园、微菜园、微花园等小微工程比比皆是。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陕西省传统村落历史底蕴,城关镇友谊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保留原有风貌特点、提升乡村闲置土地资源收益的同时,因户施策找准“庭院经济”蜕变点,实现颜值提升和空间布局的有机统一,打造一庭一院皆风景的乡村景观,让“方寸闲地”成为“增收宝地”。

“庭院经济看起来是农户利用零碎不起眼的小地块发展农业,其中却有着‘大乾坤’。”镇坪县城关镇党委书记杨刚说,“我们将准确挖掘各村资源优势,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庭院+种养’‘庭院+休闲’‘庭院+手工艺’,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让小庭院释放大潜力。”(镇坪县城关镇)

责编:朱刚

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