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今年5月份从原来的社区工厂搬进来的,这个新社区工厂大楼建的很气派,车间也很宽敞,还有电梯和茶水间,条件比以前好的多,我每个月连带着照顾家里老人小孩,一月还能有3000多的工资赚,比我之前东奔西走在外打工可是划算多了”近日,旬阳市铜钱关镇赤岩社区新社区工厂工人湛女士开心的说道。
像湛女士这样在家门口边照顾孩子边来社区工厂上班的家庭主妇在旬阳市铜钱关镇还有近500余人,分别分布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赤岩、天宝寨、双河口、双河等四个社区工厂,这些小镇妇女在小小的缝纫机上正在“踏”出一片属于她们的新天地。这也是该镇在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上又一成效显著的发展模式。
在脱贫攻坚期间为解决一部分群众“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问题,该镇建立了鑫湛湾等多个移民安置小区,为700余户困难群众换了新房、安了新家,搬入新家短暂的喜悦背后面临的生存问题依然是这些困难群众最为担忧的事情,既要搬的出还要留的住,更要能致富,这才是从“根”上深度解决贫困群众的根本问题。“山上建农业园区、川道建民宿康养、集镇建社区工厂”的发展模式在铜钱关镇应运而生,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务工的发展思路逐步攻克着该镇海拔落差大、立地条件差等种种制约发展的客观因素。
“全家住进新房子,丈夫在外务工,妻子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孩子在附近的学校读书”这样的家庭模式是很多个搬迁户的缩影,工作有了着落,孩子也有人照顾,遇上难事儿还能寻求社区帮助,这一系列生活的改变让搬迁群众彻底“定”下了心,美好生活的种子也已悄悄在这里生根发芽。
“一日三餐锅台转,农闲扎推谝闲传”向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不是新时代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取而代之的则是朝九晚五的工厂化作息,统一培训、按件计工,让这些妇女们不仅学会了一门新手艺,更是顶起了家里的半边天,在家庭生活中更是有了话语权,也有了满满的成就感。闲暇时光不再是扯什么家长里短是是非非,更多的则是互相切磋着缝纫手艺,怎么样才能不返工,怎么样才能把活做的细、做的快…大家月底比拼着工资谁拿的多,暗自发力。农村妇女们对生活的信心、对自我的认知、对生活的解读在不断的发生着质的改变,她们不再拿自己和城市女性做比较,用越来越娴熟的缝纫技术将造型各异、做工精美的毛绒玩具运送到各个国家,她们在这些缝纫机上为自己找到了新的定义。
在旬阳市铜钱关镇,社区工厂不仅仅是群众家门口的增收“梦工厂”,更是一个个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实践载体。去年6月以来,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不断完善升级,这些社区工厂也被充分的利用了起来,独具特色的“大家一起来读报”文明实践活动通过社区工厂“点单”,实践站“接单”,所、站志愿服务队联合宣讲的方式为工人们带去丰富多彩的“文化餐”。
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通过新闻背景解读、政策宣讲、有奖问答、相互讨论等方式不断唤醒着群众了解时事政治和惠民政策的主动意识,20余次的“点单”活动,让女工们从开始的单一配合到现在的主动探讨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文明实践的重要意义,这不仅仅是激发了妇女们关注时事政治、政策法规的主动意识,也是文明新风在乡村落地开花的具体体现。农村妇女有事做了,思想有了新提升;扯是非的少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推诿扯皮的少了,调解难度小了;道理能听的进了,也会多角度换位思考了。相信随着多元化的文明实践活动不断推进文明新风将会沁润整个铜钱关大地。
社区工厂是实现城镇化工作思路的重要一环,也是落实“六稳”“六保”的有力举措,把社区工厂建在家门口,让职业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既解决了群众就近就业难题,也极大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和家庭幸福安康。
下一步,旬阳市铜钱关镇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新社区工厂的生产规模,形成优势产业的聚集效应,通过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实现产业迭代升级,将社区“小工厂”做成乡村振兴“大文章”。(吴瑜)
责编:朱刚
编辑:鄢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