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志丹县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乡村建设决策部署,以“三沿三建”为重点,通过“四项”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举措,精准发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千万工程”志丹样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图”壮骨,规划先行绘蓝图。坚持县域规划一盘棋,围绕洛河、周河、杏子河流域,结合实际依规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绘制乡村建设蓝图。充分考虑该县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发展基础和文化习俗的差异,有序推进81个“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村庄建设规划18个(需修订),正在编制21个,动态调整乡村建设项目库2次。加强基础设施建管,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行“主路硬化、小巷铺砖”模式,109个村全部实现村庄主路水泥或沥青硬化;农村集中供水317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7%;农村电网和电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冬季清洁取暧完成散煤治理8119户。完善公共服务支撑,提升乡村服务水平。紧盯薄弱环节,大力开展科技下乡、送教上门、慢病签约等工作,常态化开展饮水安全敲门入户大排查,修缮村卫生室7处,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以“富”强身,产业带动助增收。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水平,持续激发村集体和农户的内生动力。做强特色产业链,走靶向发展之路。围绕“苹果、畜牧、蔬菜、小杂粮”四项产业,在强链延链补链上下功夫。强化资源投入,全县苹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加强招商引资,百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基地建设顺利进行;改善营商环境,培育蔬菜“链主”企业2家,建成育苗基地1个、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1个、设施瓜菜种植基地3个;加大政策引导,引导小微涉农企业改造升级,获批“志丹荞面”等5个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金志丹”“洛河畔”等农产品品牌8个,建立小杂粮订单生产基地1万亩。积极培育新业态,走融合发展之路。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特色乡村游目的地,积极推介老崖窑、秦直道等多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建成顺宁保娃沟门村、双河麻子沟村、永宁象咀村等休闲旅游示范点,支持发展观光游、采摘游、美食游、体验游等乡村旅游新业态24家。志丹县永宁镇休闲体验游线路入选陕西17条冬季休闲农业和乡村游精品线路,为延安唯一一条入选线路。壮大村集体经济,走共同发展之路。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建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109个,界定成员10.7万人,核实集体资源性资产422.5万亩、经营性资产3000万元。持续巩固拓展村集体经济“1551”发展模式,村集体经济账务管理全部实现电算化,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股民财产合法权益,2022年,全县集体经营预计收益2260万元,预计分红680万元。2022年荣获全国、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先进集体”。四是推动庭院经济,走精准发展之路。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人制宜,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庭院经济901户,以“庭院+”模式发展特色种植600多亩、拱棚50多个、养殖羊驴等2000多头、中蜂300余箱,评选出“最美庭院”200余户,挂牌生态特色农产品经营户10家,预计带动户均增收3200元。
以“美”塑形,示范引领优环境。聚焦重点任务,突出示范带动,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逐步普及卫生厕所。全县卫生厕所整村推进村21个,建设卫生户厕11178个,普及率达73%,发放手动抽粪器4000具,农村粪污得到有效利用。持续开展垃圾处理。围绕“八清一改”,以“两点两线”为重点,狠抓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大整治,109个村全部建有垃圾收集点,配有垃圾桶、垃圾箱,由乡村环卫保洁员日常清扫维护,镇办负责转运,实现了农村垃圾“日产日清”。有序推进污水治理。分别采取临时、短期和中长期措施,完成生活排污口污水治理,全县建成污水处理站11个,黑臭水体全部消除。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出台多项措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争取地方专项债券资金1.53亿元,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对全县28个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等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创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4个,示范样板村15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个。
以“治”铸魂,完善机制抓治理。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快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健全完善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建立了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及其章程;推广清单制管理,探索科学编制村级小微权力、村级事务、公共服务等清单。完善服务机制,推进文明乡村建设。以全国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重点联系县为契机,深入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推动关爱鳏寡孤独老人,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慰问军属,落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等移风易俗制度。扩大积分制运用,探索完善疫情防控、封山禁牧、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具体积分事项,表彰各类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291人,创建市级健康家庭360户,向省市推选各类模范家庭86户。
完善宣传机制,推进文化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深挖红色故事、讲解词编写及作品创作,组织开展红色故事宣讲、“红色故事进万家”等活动,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围绕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开展经典诵读、阅读“七进”、非遗“三进”等志愿服务活动,整理编排一批具有教育意义和传承价值的农村非遗项目和地方戏曲,抢救性保护濒危农耕技艺和珍贵实物,成功申报志丹过大年(年俗年节)、志丹刺绣、志丹剪纸等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供稿:志丹县乡村振兴局)
责编:刘朋涛
编辑: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