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区“三同步、三融合”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榆阳区镇川镇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在总结提炼“1146”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四个三”工作法,采取“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推进、包片干部负责落实、辖区部门统筹联动”模式,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全面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攻坚行动,真正实现存在问题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良好基层治理局面,无越级上访和重大命案件发生。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三常服务”
构建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途径和载体。坚持党建引领,“五级五长”末端精细化治理。镇级标准化打造司法所、万善桥评理堂、综治中心,村级打造村民说事室,为群众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提供便利,实现民情直通、民意直达。评理堂、综治中心、司法所每天加强坐值班管理,说事室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落实专人说事,确保“门常开、事常办、人常在”。
坚持源头治理,纵深推进服务群众“三变作风”
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意识,通过“冷脸变笑脸、上访变下访、被动变主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在镇政府设立信访接待室值班公示牌,坚持每天有一名科级领导负责接待群众来事咨询和信访接待办理工作,设置满意度评价器,强化接访领导、接访干部的服务意识,面对群众反馈问题做到“耐心听、认真记、多反馈、早解决”。由党委副书记牵头协调派出所、法庭、司法所、评理堂评理人员等主动带案下访,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存量积案。特别是涉及张田村的张祥平、葛村、高沙沟等与部队的遗留问题落实专人负责政策解释、调查了解清楚后及时与部队协调召集座谈会进行进一步处理。各党支部充分利用“双六调解法”利用主题党日活动、每月的村民说事日等有效载体,通过矛盾双方自己评、党员群众大家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针对村里的缠访闹访老上访户,定期上门走访,掌握生活状况、思想动态,解决实际困难、化解潜在矛盾,将矛盾调解前移,做到矛盾消除在户、化解在村。
坚持线索清底,建立矛盾纠纷问题“三类台账”
将排查出的问题归类为“老问题、新问题、假问题”三类,让“老”问题不再是问题,让新问题及早被解决,让假问题不再滋生。通过将社会层面、群体层面、家庭层面、涉外民商事等层面的矛盾纠纷作为排查重点,充分发动村组(社区)干部、行业干部、驻村干部、公安民警、网格队伍等基层力量,进村(社区)、进田间、进家户,拉网式全面排查矛盾纠纷,将排查出的矛盾问题按照“老新假”进行归类,分别建立台账,落实责任人,限期解决。
坚持问题导向,做到矛盾纠纷化解“三个到位”
对于“老问题”仍然暂时不能解决的坚决做好就地稳控工作,落实责任人,倒排期限予以化解;对发现的“新问题”一经发现坚决不过夜,及时解决处理到位,不让“新问题”再演变成“老问题”;反映的属于诉求不合理的,无病呻吟的假问题的在多次耐心劝说的情况下仍无理取闹的坚决打击到位,绝不让“假问题”变成“真问题”。对于当事人生活困难的通过采取政府救助、救济、心理疏导等多种方式帮扶救助到位。这些措施的实施将矛盾纠纷彻底消灭在萌芽、化解在源头、解决在村内,坚决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和恶性命案发生。
自“四个三”工作法开展以来,榆阳区镇川镇累计排查外来人员11000人,社区矫正、刑满释放、易肇事肇祸等重点人员355人;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8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70件,为民办实事300余件,矛盾纠纷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辖区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周治宇)
责编:刘朋涛
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