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位于镇区西北方向,距甘泉县城37公里,辖两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10户568人,党员46人,脱贫户14户28人,三类户1户1人,耕地面积835亩,退耕还林1860亩,主导产业以设施农业、旅游服务业为主,2023年人均纯收入1.71万元。近年来,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积极探索“三治三促”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着力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综合治理新格局,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自治促善治
闫家沟村秉持自治理念,积极发动村民参与乡村综合治理,推动实现乡村善治目标。健全自治机制。村委会定期组织村民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和建议,让村民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让村民自主管理村级事务,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良好氛围。建立互助体系。以村调解委员会成员、村内乡贤、志愿者为网格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建立“支部书记—两委干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网格14个,对辖区重症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对象、孤寡老人户、困难户等重点人员持续开展大排查,实时收集、协调、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构建“首听必报、首问必接、首位必管”的互助体系。推进村务公开。通过“四议两公开”制度,及时向村民通报村中“大事小情”,让村民了解村级事务进展,同时建立村民监督机制,鼓励村民对村级事务进行监督和评议,确保村级事务的公正、透明。通过自治促善治,闫家沟村实现了乡村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乡村综治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德治促文明
闫家沟村注重发挥德治在乡村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多渠道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培树文明新风。加强道德教育。定期邀请村级道德模范人物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入户走访、队部宣传栏、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道德知识和先进事迹,让道德观念深入人心。培育文明乡风。通过举办“正月闹秧歌”“浓情端午包粽子”“爱心义剪”“农家书屋一日读”“集体参观村史馆”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优良传统,结合开展志愿服务,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道德榜样。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公婆”“五美庭院”示范户等评优评选活动,让村民身边的先进典型成为引领乡村德治的力量源泉,激发村民向善向上的热情。通过德治促文明,闫家沟村不断提升村民道德素质,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综合治理提供了坚实的道德支撑。
法治促平安
闫家沟村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不断提升村民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完善法治服务体系。闫家沟综治中心利用村级调解人才力量、“法律明白人”,按照“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原则,通过建立“综治中心+调解室”,深化“樊九平式”调解,完善登记、受理、调处、回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先后形成案卷15卷。开展法治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法律进农村”“模拟法庭”等法治实践活动,联合司法所培训王国锋、白延兵等法律明白人5人、《宪法》《民法典》专题培训3次,让村民在亲身参与中感受法治力量。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通过开展“3.8”妇女节、“4.15”国家安全教育日、“12.4”宪法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法治宣传活动,营造闫家沟村浓厚的民主法治氛围,全村免费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多份,向农民赠送法律知识读本120余册。以法治为主题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们学习法律知识、交流法治心得的重要场所。
通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闫家沟村实现了乡村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村民构建了一个和谐稳定、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未来,甘泉县下寺湾镇闫家沟村将继续深化“三治三促”社会综合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再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供稿:甘泉县下寺湾镇)
责编:刘涛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