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追赶超越

创建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吴起在行动!

实验区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吴起县立足辐射区职责定位,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体制,狠抓重点难点,强化工作举措,扎实有序推进各项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IMG_256

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实验区建设工作规范有序

健全人员保障机制。成立了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镇镇长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宣传方案、管理办法等文件,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统筹推进,形成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在文化事业人员经费、业务经费及中、省、市非遗和实验区建设专项经费足额拨付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实验区建设。

完善督查考核机制。组建了督查推进专班,以督查促落实、促工作,形成了以文旅部门牵头、成员单位落实、督查检查专班跟进的联动机制,确保实验区建设高质高效开展。

IMG_257

     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实验区建设工作浓厚氛围

开展培训教育。分批次、多种类开展非遗专题培训8场次,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12期,公益性展览、讲座等20余场,受训人员800余人次。

加大宣传交流。组队赴无锡、西安、榆林等地,参加“延锡有礼•惠游圣地”“圣地情•延安味”、全国首届非遗年会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8场次。依托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节点,组织举办民间手工艺品大赛、百人剁荞面技艺大比拼、“陕北农小厨–吴起羊肉剁荞面品鉴推介会”等活动40余场次。吴起原生态民歌《擀毡调》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吴起剁荞面和糜粘画非遗技艺精彩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

积极动员社会。发动30个县直单位和10个镇街,利用电子屏、横幅标语、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加大刊播宣传。组织20名文化志愿者深入广场、社区、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进一步增强保护意识,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非遗“四进”。结合县域特色,精选糜粘画、陕北说书、陕北民歌等非遗技艺,走进校园、社区、村组和景区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25场次,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观看观光。

IMG_258

     推进整体性保护,确保实验区建设工作常态开展

实行免费开放机制。吴起县文化馆、历史博物馆、旅游文创商品孵化基地、手工艺品合作社以及2个省级非遗工坊、5个市级非遗传习所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各项活动。

加强非遗普查整理。修订完善《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登记非遗项目17类248项,建立文本档案24卷、拍摄专题片120余张、制作光盘、录像带463盘,造册登记传承人4028名。

组织开展非遗研究。组织开展陕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理论实践研究,编辑《吴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吴起民间美术集》,多篇论文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

促进非遗融入生活。对擀毡技艺、靠山老调、弹口琴等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研发推出非遗类文创商品13件,打造非遗民俗游线路1条,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糜粘画、剪纸、羊肉剁荞面等技艺培训,累计带动150人就业增收,推动非遗从小作坊走向大市场,让多姿多彩的非遗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迸发出新时代的活力与光彩。(供稿:吴起县文化馆)

责编:杜鹏飞

编辑:刘凡

 

版权所有和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已经本网授权,必须注明“来源:陕西时代网”,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陕西时代网)”的作品,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