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民间借贷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亲属之间,但因亲情信任导致借贷手续不够规范,引发纠纷的事情同样层出不穷。近日,一起历经两审、横跨16年的借贷纠纷尘埃落定,当事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案情简介:老李与小刘系舅甥关系。2008年,小刘向老李借款1万元,并出具借条,约定月息两分,未明确借款期限。2024年,老李要求小刘还款,小刘称借钱5个月后便已偿还给老李11000元,但当时老李称借条丢失,并未将借条归还给自己,于是拒绝还款,双方由此产生纠纷,老李将小刘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合法的借贷关系受法律保护。老李持有小刘出具的借据,小刘也认可借款事实,双方借贷法律关系成立,因借条未约定还款期限,老李可随时主张债权。在利息计算方面,按照法律规定支持了相应的利息。小刘辩称,已将借款本息偿还给老李,因小刘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反驳意见,其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故法院对其辩称不予采纳。最终,该案经二审审理,支持了一审判决。
法官寄语:这场长达16年的借贷纠纷落下帷幕,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即便发生在亲属之间的民间借贷,也应遵循法律规范,签订书面借条,明确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避免口头约定模糊不清带来的麻烦,资金交付尽量采用银行转账等可留痕的方式,以便在产生纠纷时有据可查。还款时,务必要求出借人出具收条或保留转账还款记录,切勿因亲情或信任忽视证据留存,以免日后产生纠纷。此外,各方需铭记,法律不仅是约束行为的规则,更是捍卫公平正义的保障。无论是日常交易,还是亲属往来,一旦涉及法律关系,都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只有如此,方能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减少纠纷,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梁锐 李传淇)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