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机制作为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侦查监督与诉讼效率的双重提升。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背景下,该机制通过检察官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源头参与,有效引导侦查机关围绕公诉证据标准收集、固定证据,从根本上减少因证据瑕疵导致的退查率和诉讼拖延。但是,截止目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的规定还有待完善,这就成为当前理论和实务中亟待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之一。
一、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侦查的意义
(一)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有利于促进公安机关及时
全面的收集证据,节约司法资源。检察机关介入重大刑事案件侦查工作,对案件证据的范围、关联性、证明力是否充分等问题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瑕疵证据的出现,保障公安机关侦查行为的合法性、规范性,确保将案件办得更快更准,保障办案的时效,大大有利于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最大限度节约司法资源。
(二)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有利于发挥捕诉一体化办案
优势。依托提前介入机制,将侦查引导贯穿于刑事立案至侦查终结的全过程,坚持侦查引导既要保证符合逮捕的证据标准,又要考虑到起诉的的证据要求,防止审查逮捕、侦查终结与审查起诉相脱节。可以大大减少因为程序违法和犯罪嫌疑人翻供引发的不必要的退回补充侦查,提高了办案效率,保障了办案质量。
(三)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有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提前介入侦查是检察人员与侦查人员的优势互补,打破了以往办案机关侦查过程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对于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权利,提升司法公信力,转变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现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的重要实践。
二、提前介入机制存在的问题
1.制度刚性不足导致介入效果参差不齐。当前,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主要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等内部规范性文件,缺乏与公安机关的协同立法,导致介入程序、意见反馈等环节缺乏明确约束。例如,部分地区侦查机关对检察建议的采纳率不足,甚至存在“形式化介入” 现象,使监督流于表面。
2.介入深度与角色定位模糊。实践中,检察官常以阅卷或参与案件讨论为主要介入方式,对讯问、现场勘查等核心侦查活动的亲历性不足,难以形成全面、精准的判断。同时,部分检察官过度介入侦查,甚至直接指挥办案,引发 “检警角色混淆”的争议,削弱了侦查机关的独立性。此外,提前介入与审查起诉环节的衔接问题突出,个别案件存在以介入意见替代正式审查的倾向,影响了后续诉讼程序的公正性。
3.检察官专业能力与履职风险并存。提前介入要求检察官兼具法律适用能力与侦查业务素养,但长期以来,检察机关以书面审查为主的工作模式导致部分检察官缺乏侦查实践经验,难以有效引导复杂案件侦查。此外,介入过程中若对案件定性或证据标准判断失误,可能导致后续诉讼风险,甚至引发舆论质疑。
三、完善提前介入机制的建议
1.明确介入范围,提高办案质效。虽然提前介入的案件范围在司法实践中已相对明确,但我国现行法律对此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有鉴于此,建议修改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或司法解释时,对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作出比较细化的规定,建立配套制度,以使检察机关的提前介入侦查活动规范化、法律化。
2.创新介入模式,提升监督实效。检察官应突破传统书面审查限制,通过参与现场勘查、调阅同步录音录像等方式,深度参与证据收集过程。例如,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检察机关通过提前介入引导 “一站式取证”,既避免对被害人的二次伤害,又确保关键证据的合法性与完整性。
3.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角色定位。通过案例研讨、模拟实训等方式,切实提升检察官在证据分析、法律适用及沟通协调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检察机关需明确 “监督者” 与 “引导者” 的双重角色,在尊重侦查权独立性的前提下,通过引导侦查,提高公安机关侦查水平、侦查技能,以此实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良性互动,最终达到“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目标。(供稿:山阳县人民检察院 刘艳)
责编:张颖
编辑:汪洋